王阳明心学的危害
1、万物一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孟子特别讲同理心,忠恕之道的恕,不是宽恕的意思,而是同理心的意思。是去倾听的意思,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他人有这个心,我去倾听,去理解,这个叫同理心。(王阳明心学的危害)。
2、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个人都具有了与圣人一样的主体精神,依据良知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
3、三十六岁仕途光明的京官王阳明突然蒙受去衣廷杖之辱,被困于物质贫困精神贫乏的龙场,身心的双重苦难和孤独催化了他思想的迅速成熟,他回顾从学三十年来欲结合天理与人道而不得,探求真知而不至,不懈追求精神完满却屡屡残酷受挫的求索历程,苦思将究极之知与济世之行统一起来的路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一场将煊赫中国思想史的蜕变,就在斯时斯地斯人身上静静地发生了。龙场一夜顿悟,他提出了颠覆性的三大主张:心即理、知行合良知与致良知。即使阳明并没有特别明确与强调“天人合一”的表达,这一曾深刻影响过他的传统思想贯穿了三大主张始终。
4、在这些人物当中,不管是主张维新的,还是主张革命的,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都曾读过王阳明的书,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影响。然而,他们所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不一样,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5、 如果王阳明仅以“事功”闻名天下,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将才也有千千万。而后人更关注的是王阳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殊不知,他是我国历史上极有成就的哲学家之他开创的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6、其要求学生必须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是王守仁在贵州龙场讲学时为诸生所立下的四项准则,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点。立志,是四项准则中最重要的一项。王守仁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并贯穿了为学的全过程。他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书朱守谐卷》)。这就高度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接着,王守仁提出了“勤学”一项,他说:“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教条示龙场诸生》)他要求学生“不以聪慧警捷为事,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同上)。王守仁提倡诸生勤学,不仅指读书,也包括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为此,他又提出了“改过”、“责善”两项要求。“改过”是对己而言,王守仁认为凡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是对人而言,即规劝别人改过,王守仁指出:“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同上)以上四项准则,其实质虽然属于封建道德修养的范畴,但作为对学生的四点基本要求,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7、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8、王阳明把这个良知当做自己的行动指南,就是做事要按照自己的良知指引去做,按照良知做事,能心情愉快,能心安理得,能无怨无悔。良知能给你无穷的力量,即便全天下人都认为自己的言行错乱,也没有关系,也不用动心,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
9、当目前的取保候审制度已经制约了孝道的弘扬和发展,是否应该改变和完善呢?
10、 王阳明(1472—1529),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重要的哲学著作。他的心学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实在,主张发明本心,无须外求,以“尊德性”为入圣之要,攻朱熹为“支离”;朱熹认为理在心外,以“道问学”为修养阶梯,斥陆九渊为“简易”,两大学派纷争不已。
11、宋明理学一直秉承“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点。其实质是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由其泛滥,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了人类自身。想要拥有善良之心,首先就要展现出自己的良知。
12、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王阳明心学的危害)。
13、在他看来,自己是如此,别人自然也是如此。但问题在于,阳明之灵丹,他人之泥丸也。对气质差者而言,只说致良知三字,而无朋友乃至社会制度之力辅助,便只是空谈。
14、王阳明学说提倡“心即理”“致良知”,重视本心,顺从人的本心,讲人性。当时身心受到禁锢的日本人民,他们渴望思想解放,人身自由,阳明先生学说无疑是给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在日本广为流传。
15、心学指导人做事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因为心学思想家认为人性本善,任何人都是一个善良的天使,人只要追寻自己当初的内心,一定不会为恶。一个人的内心也反映了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包含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追寻自己的内心是对自己的尊重,总而言之,心学是对纯洁善良内心想法的发扬,而唾弃厌恶那些为恶心学,崇尚心学就是对人体进行教化过程。
16、其实,在“鹅湖之会”后,朱熹便敏感地察觉到了陆九渊提出的“心即是理”的危险,故斥其为“曲学”、“异端”,但依然挡不住这种思潮在后世传扬、兴盛。
17、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18、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
19、“心即理”是王守仁心学的逻辑起点,是其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也可以说是他的宇宙观。在“心”与“理”的关系问题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产生了很大分歧。程颐认为“须是遍求”事物,方可“达理”(《河南程氏遗书》卷19);朱熹继承程氏学说,提出了“即物穷理”的主张。而陆九渊则认为“理”不寓于外物,而存在于人的心里,“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全集》卷11《与李宰书》)。不过,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在主观唯心主义方面还不够彻底,对“心”与“理”的关系问题还存在并列倾向和把“心”客观化的痕迹。而王守仁则克服这个缺陷,发展了陆氏“心即理”这一命题,主张“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认为求“理”不在于“格物”,而在于“致知”,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答顾东桥书》)。王守仁公开宣称:“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象山文集序》)。他以“心即理”作为“立言宗旨”,否定了朱熹分裂“心”与“理”为二的理论;以“求理于吾心”作为“致知”途径,否定了朱熹“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的观点;又以“心之本体”说扩充了“心”的内涵,修正了陆九渊的“本心”说。这样,便形成较为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20、韩望喜博士谈到,自己在在读《传习录》的时候,有一句话特别受触动——“你怎么能够以桀纣的心,来成就尧舜的大业”。意思就是你怎么怀里揣着一个坏人的心,而去成就一个好的事业呢。举个再浅显的例子:你怎么怀着一个杀人的心,能够生产出好的疫苗呢;你怎么能怀着一个害人的心,去做好的牛奶呢。你怎么可能拿着一个钢刀,杀人的刀,说是要去救人呢?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21、王阳明说,你平常大庭广众说话,我还不大很相信,你可能有各种顾虑,有可能说假话。但是夜半三更,你自己捂着自己胸口,扪心自问问自己说,我做的对不对,这个你总会知道吧,这个还要别人告诉你吗?
22、但王阳明始终还是代表着“心学”,而不是“理学”,故其仍然受到“程朱理学”传人的批判。
23、其次是指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的一时并在性,在这一意义上主要是从道德实践的目的,即扬善惩恶的角度来讲的,阳明指出:“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留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是除恶务尽的意思;另一方面,他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的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知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这是扬善至极之意。可以说,这一层面上的知行合一即此说的立言宗旨。
24、 明朝正德六年,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奉命平乱.从开战到抓住宁王,整整二十二天,王阳明就运用聪明才智将这场蓄谋八年之久,震动朝野上下的大叛乱彻底平定。这充分显示了王阳明的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王阳明为明王朝屡立奇功,“事功”卓越,地位显赫,官职也升任南京兵部尚书,被皇帝封为新建伯,在朝廷上下极有声望。
25、王阳明的“心学”有利也有弊,他更加重视个人内心,但是由于对“王学”的误用带来了过于清谈的风气,大臣们空谈内心想法,却无实质作用,这是明朝灭亡的一小部分原因。
26、晚明士大夫之戾气充斥,未尝不与心学盛行潜移默化有关也。这在刘宗周、黄宗羲师生上表现尤其明显,此师徒以心学弟子自居,然心胸偏狭,喜空谈而诋毁做实事者,无以复加。固是阳明心学先天缺陷所致之结果也。
27、王阳明在政治、军事、学术、教育上的成功,为社会普遍承认,因此他成为明中期封建统治阶级的企望而实际又满足了这个愿望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典型代表人物。
28、今天,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我们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心脆弱,而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将其迷失了。
29、“阳明心学”在后世逐渐与禅宗相通,对当时的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晚明被认为是“狂禅复兴”的时期。
30、心学的修炼,都要经历存心、养心、不动心这三个过程。其中,不动心堪称最高的境界。死生不变于己,心无所惧,还有什么东西能令他心动呢?君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时常保有一颗不忧不惧,宠辱不惊的强大内心,万事万物皆可淡然处之。
31、(《朱子晚年定论序》)作为明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王阳明,开始学习时为了应付当时的科举考试,曾“泛滥于词章”,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封建知识分子猎取功名的必由之路。
32、当今社会更是学习王阳明心学者众多,国家领导人也经常引用王阳明的很多名句并号召公务员学习!
33、第一阶段,是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遍及大江南北,出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局面。王门后学分化为八大学派――黔中、江右、浙中、楚中、闽粤、南中、北方、泰州,特别是泰州王门将阳明心学传播到平民百姓之中,并最终引领出了东林学派的书院讲学运动。
34、许多人认为明朝的灭亡与王阳明推崇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记载张履祥认为明朝灭亡的三个原因是党争、流贼还有王阳明的《传习录》;王夫之认为王学让人废弃学习,导致明朝的灭亡等等,而明朝的灭亡,真的是王阳明的责任吗?
35、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今已可倒背,深信王阳明事功与“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这部唯一从“知行合一”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36、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
37、只要报名第一期的朋友后期学习均只需300元即可与郭继承明师面对面!
38、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39、想问题的时候,不要茫茫荡荡去想,而是把这问题落在实处,在事情上磨炼这个心,这就是行,是不是,这就是知行合一。不会有两条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想着我做这个事情是怎么样做的,不是行而不觉,而是心里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不是习而不察,而是心里很察觉自己在做什么。
40、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天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无善无恶”就是,人之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善恶。认知事物要尽量客观。
41、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42、 中国的哲学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程朱理学的一言堂,这也是后来被称为“封建礼教”的主要渊源,这时候的入学思想已经和先秦儒家大相径庭,在明代中叶朝政腐败,同时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时候,王阳明先生开始反思程朱理学,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思想,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43、● 王阳明十句话,解决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44、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45、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46、“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唯心主义思想,他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47、有一次阳明大师和学生们一起游学,他的友人就指着花说:“老师,您常说心外无物,您看这岩中花樹自开自落,与你我的心有什么相干呢?”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之前,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当你来看这花的时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就是“以心照物”。
48、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心在上面,都有一个心像明镜一样的去照。那么美丑贵贱,是非曲直,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就呈现在这里了。所以王阳明就说,这世上哪里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呢!
49、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十中指出:“先生(指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50、且不说王阳明在连续两次科举失败、被宦官刘瑾陷害差点亡命、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所表现出的心不动的强大心理素质;就是他的学生,也让我们望尘莫及。
51、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52、当然,这里的“致”不仅仅只是认识、追寻,还必须将这种本心即存在的“理”放诸于心外万事万物,放在你所经历的生活上磨练,这“理”才能愈发显明,愈发精进。
53、这里的李卓吾便是著名的李贽先生,他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54、而实际上,王阳明的学说真正的高峰是在东乡平八郎的前辈,日本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身上。德川幕府末期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吉田松阴,他认为王阳明的《传习录》“皆言会当心”。
55、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56、陈鼎在《东林列传》中曾记述说: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后,“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成祖文皇帝,益光而大之,令儒臣辑《性理全书》,颁天下。”
57、王守仁九岁那年父亲王华中了状元,远赴京城任翰林院编修,一遂功名之志,也就带上了他。父亲为他铺设好了生活的轨道,入塾、八股、科举、及第、入仕,可他不愿遵循。少年总觉得京城此地是意气风发的翰林院王编修的家,不是他的家,他在心底珍惜地敛藏着水乡空气中濡湿的甜。而北方风的凛冽天的高远却在悄悄培养着他半卷兵书踏马天下的侠客梦。十五岁的他离弃了八股一样枯燥乏味的日子和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空气冷硬的家,独自到京北登上居庸关长城。自下关而上关,回身眺望,远处的北京城似乎伸出一只手掌便可遮蔽,少年心事浩茫起来,风吹得衣衫猎猎作响。
58、“知行合一”论是阳明学说的核心,是其理论体系的主体结构,所以王守仁自始至终以此作为“立教宗旨”。这种“知行观”只是把认识问题局限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上,主要是揭橥道德修养层面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其价值取向则是道德实践的实际作用。因此,它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实学精神,具有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倾向和人本主义意义。
59、在学习阳明心学的今天,希望结合自己的法律经验,以此文献给全天下的劳动者和父母,希望子女们能够让父母无忧,少让父母担心,做决定前多听听我们律师的合理建议;也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够有孝顺的子女。
60、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61、在这里的“知”,王阳明不单单将它理解为智慧、知识,也将它解释为道德意识和最高精神。
62、活着的最好状态是什么?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词,是从容。
63、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领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威力,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威力,王阳明基本肃清了广西部族匪患。
64、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会变得清晰一段时间。我知道这朵花不在你的心里。有人说这是理想主义,但事实并非如此。王阳明的意思是,当人们知道这件事时,对我来说是值得的。否则,这件事对我毫无价值,因为我看不到它。相当于一个美丽的人。她美丽得像个不朽的人,但我看不到她,她不在我的心里。这种美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一旦我看到这个美丽,她美丽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她的美丽对我有价值和意义。因此,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内涵,不是心生万物,而是心知万物,万物对我产生价值。
65、朱子认为,虽然心包众理,但理在心中是作为性存在的,心在这里是一个含有经验意识意义的范畴,会受到外部影响,而理则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是在主体之外的,所以,朱子是非常注重心性之辨的,而且只承认性即理,不赞同心即理。
66、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一些历史人物,譬如: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国民党方面汪精卫、蒋介石,共产党方面毛泽东等,在其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
67、张岱也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68、性是和人的气质之性距离最近的局部最优气禀概率分布,也即天命之性。
69、强调“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行动,不然不能算真知道。影响了后世人们做事的方法,要学会脚踏。实地。
70、孟子曾讲过牛山之木的故事。从前有一座美丽的牛山,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但人们经常上山放牧,总想着砍伐树木,绿树青山慢慢的就被砍光了。人心就像这树木一样,原本都是美的。但人心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私欲的蒙蔽。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呵护,去存养这颗心。要时常反省自己,拷问自己的良知。
71、龙场是个什么地方?听起来有驿站,还是来当站长,但500年前的龙场是野兽出没、瘴气缭绕,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驿站原有的茅草屋已破败不堪,周围是未开化的土著人,在此生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古文观止》收录了王阳明在此写的《瘗旅文》,该文是王阳明和仆人埋葬3个客死他乡的中原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这3个异乡人是官方人士,仅为了微薄的薪俸而万里奔走,死在异乡荒郊野岭,无人掩埋。这几个死者生前与王阳明并不认识,但王阳明还是亲自动手掩埋了他们,这篇祭文的写的情感深切,面对这几个客死异乡的中原人,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遭遇,难道自己的结局也是这样?
72、良知首先是指凡人必具且随时知是知非的能力,所以它是不同于一般的知觉的,而良知之所以能够知是知非,又在于它是人人必具的至善之性,又是善性之知觉的落实与体现,所以阳明又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那么,它也就与天理,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总的来看,良知是至善之性及其发用流行两面的彻底统一与灵活运用的表现。
73、刑诉法在取保候审的专门规定里所选用的关键词均是可以而不是应当,我曾经在某市办理某经济犯罪案件依据《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成功办理过取保候审。
74、进一步地说,对于开悟的圣人而言,身体其实不过是一个躯壳,生老病死也是一种常态,谁也避免不了,根本就没有必要纠结。
75、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久远,直至近代,仍有心学学派活跃在思想界。
76、他在19岁就中了举人,21岁、24岁两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没考上的人难过,而他认为因为没考上而难过是可耻的,这是艰难之时要坚强的意思。27岁那年第三次考中了,受了个闲职,上班后,一直没有进入工作状态,他根本没有很认真上班,经常请假偷溜,外出游山玩水,纨绔子弟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77、“知行合一”是阳明在贵阳时提出的,就一般意义而言,此说的提出是针对明代中期以来,道德败坏的社会现象而言的,阳明指出:“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可见,阳明提出这点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的,但这并不仅是权宜的说法。
78、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79、阳明学派的崛起也与王阳明个人的声望密切联系在一起。正如时人所说的:“王公才高学邃,兼资文武,近时名卿,鲜能及之……盖公功名昭揭,不可盖覆。”(《明儒学案》卷十八)
80、就连有“东方纳尔逊”之称的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元帅也声称:一生低首拜阳明。
81、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保留致良知之说的好处,同时去除其弊端呢?回答是格物致知之总体框架依旧按照朱子之阐释,但在格物之前添出一个“由性”,如此,则弥补理论之缺。
82、通过阅读这本书,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在此有三点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83、“存天理、去人欲”的最高境界就是致良知,恶的东西、不好的东西都被剔除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东西,这个最好的东西-良知到底是什么东西?很难说明白。按王阳明的话说,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于万事万物上,万事万物就得到了天理,皆大欢喜。
84、后来很多中国青年学生去日本留学,就非常关注阳明学。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提出“力行哲学”。蒋介石曾经三次来到贵阳修文,还有留影和题字。蒋介石到台湾以后,把他的行宫改成“阳明山”,把书房取名为“阳明书屋”,后来又专门建了“阳明大学”。
85、我们知道,明朝的官方指导思想是朱熹解释的儒家思想,朱熹的思想也是要成为圣人,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走,王阳明和朱熹的冲突在哪里呢?关键是在“格物致知”,朱熹认为,人的内心原本是空空如也的,必须要通过“格”物来达到认知的目的,不断把空空如也的内心填满,这有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味道。
86、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少年王阳明在外人看来,他是个调皮鬼,没正经,读书也不认真,但天资聪颖,是个自负的人,一心想着做圣贤,他认为读书做官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做圣贤,把老师都惊呆了。
87、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
8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般把这四句话当做王阳明心学概括性论述,简称四句教。
89、在阳明心学中,无论是哪个主张,其实本体、功夫、境界都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体是实践工夫所以发生的逻辑出发点,工夫是本体现实存在的依据和表现,二者的区别在于,本体是形上的无方所、无定形,工夫则是具体的、实践的,关于具体的工夫,可以说有两种,一是事上磨练,一是静处体悟,但阳明又说“上根之人,世亦难遇,此虽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也就是说,这两种工夫,虽然一种是渐悟,一种是顿悟,但是顿悟只是针对上根之人而言,对于中下根的人来说,应采取渐悟的方法,在这里,则所有的人都被包含在修行工夫之中了。而工夫除了受本体规定外,同时又受境界的制约,境界则是指主体在修养功夫中的追求指向及其呈现。这样,工夫和修养实际上就是同一种实践活动,而本体与境界则是代表着这一实践活动的始末两端。这三者具有三位一体的特点:从形上的角度看,它统一于本体;从形下的角度看,它落实并实现于工夫;从指向上看,它又归宗于境界。然而,阳明的论述始终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和回溯的。
90、国内一流大学的90后学生支持白毛女嫁给黄世仁的背后……
91、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92、有人说,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
93、他曾是个不愿出世的孩子。母亲怀胎超过十月,于一夜梦到五彩祥云落于屋顶,是日诞下了他。如今他仍然不愿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位游方僧人来到竹轩门前,摸了摸他的脑袋,轻叹一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随后飘然而去。祖父顿悟云乃说话之意,于是取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守仁。不知是不是天意,他自此突然学会了说话,开口能诵祖父竹林里读过的辞章。后日立言,开端若此。
94、这只是王阳明心学大智慧万花丛中的一点红,想要明师为我们讲解其中的奥秘可以参加郭继承老师两天的线下班和明师面对面,而且如果您报名了第一期郭老师的卓越人生必修课,阳明心学这次课只需要300元!
95、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
96、王阳明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学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体验的自由、轻松和生动。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是清晰的,那么心境是畅通无阻的,才能达到一般的境界。
97、今天,对于大多数人,让其放弃物质上的追求大概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不能完全被它所左右,至少应该留给心灵一点空白,至少要节制一些,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日子过得简单了,我们所谓的“忙”也会适当地减轻一些。一旦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控制,那么这个人就会终日忙乱,找不到内心甘甜的幸福,而成为物欲的奴隶。
98、其本质还是来源于儒家孟子一派,其直接的来源是继承了陆九渊心学的“陈湛心学”,即陈献章和其弟子湛若水继承陆九渊心学后所创的学说。
99、 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从而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且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说,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严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本体之正。这样,王阳明的格物便不是朱熏即物穷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这种新的格物说,正包括了他的所谓心即理、知行日一致良知的心学观点。所谓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样将心与理分而为从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为此,他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以为宇宙万物的规严皆归于吾心判断的范畴,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就够了。
100、当然,王阳明对佛教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如他说:“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夷狄,则可用佛氏之教,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王文成公全书》卷九)王阳明对当时学术界攻击其学说为“禅学”而深感不满。
101、到达这个境界以后,人才能做到真正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将人欲与天理融合,即“灭人欲”。
102、崇祯十七年,崇祯面临着灭国之灾,而明朝的宰相们却没有想出一个对策,崇祯要疯了,就这样北京陷落,明朝灭亡了,崇祯选择自杀,他死之前说”文臣都该杀,这些文臣才是亡国的人“,崇祯的大臣们确实没有什么作用,他们提不出什么好的谋略,只会谎报军情来忽悠皇帝。
103、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104、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105、“天人合一”的观念,发源于周代,《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周室贵族刘康公的言论说:“菩闻之:民受天地之甲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这里把“天地”与人的“动作礼义成仪之则”联系起来表现了天人相通思想的萌茅。之后孟子发展出性天相通观点,“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再者,则是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其内容与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复杂的联系,其中不乏牵强附会之说。到宋代,张载则首次在语言表达上提出天人合一:“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其“民胞物与”的思想可以说也是涵盖在天人合一的观念里的。之后经由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而阳明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其三大主张中。
106、见到父亲母亲,自然知道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就是良知,不用到外面去求。
107、两派之间,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108、 王阳明的一生行为,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学术方面,他的“心学”独成一家,和程朱学派意趣迥异,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死后从祀文庙的人。他首先主张“学贵得之于心“,以“心“作为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开始对孔子偶像有所持疑,扩大了内心自我的作用。大家知道,心是活物,一向最难把握,所谓的标准也就不成其为标准了。王阳明将一切都归结于“心“,显然在客观上具有更多的感性血肉,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对于“六经“,王阳明也从历史的角度给以重新的认识,提出了“五经亦只是史“的新见解。他一贯主张不拘泥于“六经“载籍的陈迹,强调反求诸心,以“心“作为裁判“六经“的标准。这样,王阳明通过“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这一环节,势必会走向冲击“圣经贤传“的地步。
109、此外,以修身而言,致良知缺乏可操作性,几乎全凭人之自觉,诚意正心修身全混为一处,易流于空谈。知行合一之说,对才力气质远不如阳明者,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知不成知,行不成行,反养成一副偏狭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