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生平简介(文案精选47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29 09:24:35 浏览59

泰戈尔生平简介

1、   当我站在凉台上倾听他的足音,树叶不摇,河水静止像熟睡的哨兵膝上的刀剑。

2、根据他自己在《新月集·译者自序》里面所回忆的,他在1918年就读到了泰戈尔的诗歌。出于对泰戈尔的喜爱和推崇,在文学研究会成立不久,郑振铎就发起组织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研究一个作家的学会——泰戈尔研究会。

3、小时候我们都很快乐,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丑和穷得都还不是那么明显。

4、陈独秀的评论越发不客气:“他在北京未曾说过一句正经,只是和清帝、舒尔曼、安格联、法源寺的和尚、佛化女青年及梅兰芳这类人,周旋了一阵。他是一个什么东西!”

5、早年对泰戈尔尊崇有加的郭沫若,借《泰戈尔来华的我见》一文与他“划线”,“无原则的非暴力的宣传是现时代的最大毒物”;林语堂则嘲弄说,泰戈尔以亡国奴的身份,来尚未亡国的中国大谈精神救国,本身就不够格;翻译过泰戈尔著作的茅盾,担心泰戈尔会给中国青年带来“不良影响”,旗帜鲜明地说“我们决不欢迎高唱东方文化的泰戈尔”。

6、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放下工作在我篱畔流连。

7、当春回孟加拉大地时,泰戈尔仿佛顿悟般地觉得必须到中国去:“是的,苏醒的时候,需要一位诗人的帮助。……诗人的使命,是捕捉空中听不见的声音,是把信念注入未实现的梦想,是为布满猜疑的世界率先送来未绽放的鲜花的音讯。”

8、Languor was still upon the eyes of the dawn, and the dew in the air.

9、   有些人是我的手指所认识的,有些人是我的鼻官所认识的,我脉管中的血液似乎认得他们,有些人是我的魂梦所认识的。

10、詹海林||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正向你我走来

11、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12、与在上海不同,泰翁身边除徐志摩外,又多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就是新月派才女林徽因。三人走在一起,长者须发飘飘,金童玉女宛若璧人,这如诗如画的一幕,惹人无限遐思,吴咏在《天坛史话》中这样写道:

13、第二天的演讲,胡适在泰戈尔之前登台,对想要抗议的人发出了警告:

14、   我真烦,为什么他们把我的房子盖在通向市镇的路边呢?

15、   不,这不是一阵陰风,新娘,不要惊惶。

16、一九四一年逝世前,诗人做了自我批评,批评自己没有走进田间农民、纺织工人、撒网的渔夫等等劳动者的院子:“如果一位诗人不能进入他们的生活,他的诗歌的篮子里装的全是无用的假货。”多么诚恳的自我反省啊!生活了八十年写作了六十多年的诗人,临终的诗给自己的一生竖了一块光辉的碑。诗人晚年的诗对人类前途充满了信心,对东方充满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邪恶发出了诅咒。诗人整个第三阶段的诗歌,内容充满斗志,调子激昂慷慨,同以前的诗人判若两人。如果也用一句现成的话来标明它的特点的话,那就是:金刚怒目。

17、冰雪覆盖的山峰,深不可测的峡谷,高大茂密的树木,争妍斗艳的野花,倒挂在万丈悬崖上的瀑布,奔泻于高山峡谷间的溪水,这一切在泰戈尔看来都是新鲜的、奇特的。

18、这份“晦气”,也成了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公案。中印两国学者为此研讨了百年,仍有新发现和新阐释。

19、   笼中的鸟说:“可怜的我呵,我不会唱林野之歌。”

20、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21、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22、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

23、有人问他对《洛神》的音乐和唱腔有何感想,泰戈尔谦虚地回答说:“初食芒果,不敢云知味也。”而后,他即兴赋诗一首,用毛笔写在了一柄团扇上,原诗是孟加拉文写的,写好后泰戈尔又亲自把它翻译成英文。

24、正如泰戈尔预言的那样,他一离开中国,围绕着他的烟尘也迅速散去了。《泰戈尔在中国的讲演集》很快在印度出版了,第二年还修订再版了一次,这是他访问其他国家后从来没有做过的,说明他对这次访问特别重视,并视之为平生大事。但这本书并未像泰戈尔其他书籍那样被翻译成中文,显然,他这次的中国之行,各方体认并不相同。

25、   我忘却了,我总是忘却了,我不认得路,我也没有生翼的马。

26、我上面也已经谈到,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其中也包括诗歌,受到西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纯诗等等流派的影响。我在这里再谈一谈印度古代梵文诗歌和印度民歌对他的影响。泰戈尔精通梵文文学,谈话时常引用一些梵文的诗句。他对于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对于迦梨陀娑的作品都非常熟悉。因此,他受一些梵文文学的影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很自然的。但是泰戈尔决不是迷信古代。他对梵文文学的缺点明确地指了出来。他曾经说过:“整个梵文文学是装模作样的、文体复杂的、惨淡经营的诗——《沙恭达罗》是例外,在梵文文学中寻找真正好的作品是很难的。”(《炉火边的泰戈尔》第98页)。我认为,泰戈尔提出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见地的。但是这种说法比较笼统,不具体,没有说明哪一个时代的梵文文学是这样,也没有说明哪一个类型的梵文文学是这样。容易产生误会。至于民歌对泰戈尔的影响,那是很显著的。他作诗就喜欢用人民大众的语言。

27、“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28、作者简介: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29、1924年3月,当北京北海边的柳树吐出新绿之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一行即将到来的消息传出,为春天增添了一丝诗意。

30、泰戈尔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朝着绝对的善发展的,坚信恶最终将转化为善。诗人认为,我们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感受到有限,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是最终的,欢乐亦是如此。

31、台湾日据时代诗人王白渊留学日本期间,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文学及哲学思想产生兴趣,同时也对甘地的印度独立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致盎然,并且寄予高度的期望。他分别在1927年撰写《诗圣泰戈尔》,1930年撰写《甘地与印度的独立运动》,两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艺复兴与独立运动,视为亚洲从帝国主义解放的先声。

32、世上从来不缺聪明人,有钱有闲者亦很多。唯有家庭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格局。泰戈尔家族三代人的勤奋进取,印证了“三代出贵族”并非妄言。第一代主要是积累财富,为第二代打下经济基础。第二代主要提升教育水平和思考深度,让后代有了宽广视野。经过两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积累,有天赋和悟性的第三代人中,才有可能成为贵族。

33、恩厚之是英国人,徐志摩刚从英国回来,两人一见如故。闲谈中,恩厚之透露泰戈尔有意访华,徐志摩闻之欣喜不已。诗人的敏感和热情,让他早就对泰戈尔崇拜不已。

34、5月29日,泰戈尔在上海登上返程的客轮,徐志摩按照中国“十八相送”的礼节,陪伴其同去东瀛。在《告别辞》中,泰戈尔终于对那些“反泰派”作了明确回应:

35、        “尊贵的、卑贱的、婆罗门和锡克团结成一个。”

36、因为两者一个是徐志摩的前妻,而另一个是徐志摩心中的女神,毫无疑问两者构不成情敌关系,因为张幼仪和林徽因在徐志摩心中并不是一个段位,张幼仪是徐志摩可以随手抛弃的女人,而林徽因则是需要徐志摩去仰望的女人。那为何林徽因在病危的时候还想着去见徐志摩的前妻呢?故事要说到1947年,当时的张友谊带着儿孙前往北京参加朋友的一场婚礼,这一年的张幼仪已经和大诗人徐志摩离婚25年了,而丈夫而前夫徐志摩也已经因为飞机失事而去世16年。

37、   她瞥了一眼说:“这是些什么怪东西?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

38、1920年11月的一个寒夜,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冯友兰,想方设法到纽约的旅馆里,拜访了泰戈尔。

39、泰戈尔诞辰150周年时,他的小老乡、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阿马蒂亚·森反思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泰戈尔在中国引发的对立并非无中生有,在西方受到的那种浮夸的赞扬误导了世界,也误导了泰戈尔本人,影响了他在国外对演讲内容的选择,过分地强调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40、“可爱的罗比呀,给我们朗诵几节《罗摩衍那》吧!”——母亲常常这样催促他。

41、《齐德拉》的排练和上演重新点燃了徐志摩心中的爱情之火,泰戈尔受徐志摩之托,有心穿针引线,但林徽因已心有所属,泰戈尔只得将这一憾事化作一首小诗:

42、   呵,母亲,年轻的王子要从我们门前走过,——今天早晨我哪有心思干活呢?

43、教梵文的老师以迦梨陀娑的《鸠罗摩出世》为教材,先讲解梵文原作再翻译成孟加拉文。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受到了泰戈尔的欢迎,而他的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44、泰戈尔说,童年印象最深的是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他父亲为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学著作付出了毕生精力。除了潜心研究之外,旅行是他父亲的业余爱好,尤其喜欢前往喜马拉雅山旅游。当面对潺潺奔流的山泉,溪水发源于高山而滋润大地、奔流入海的追求给了他父亲深深的启示。他父亲不再向往隐遁,而开始致力于宗教改革活动,把自己认识的真理带到人类社会中去。

45、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熠熠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迭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毕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原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四个月这样的旅游生活。

46、  把轻纱遮上脸,若是你觉得需要;提着灯到门前去,若是你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