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为什么被禁
1、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和“人人皆可成为圣贤”,而不必以程朱理学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以“觉民行道”代替“得君行道”,这是开启民智,统治者一定会加以禁止!
2、魏晋清谈有三大特征:谈玄论道,到禅宗更是发展成“徒耗米粮”;本体论,佛教反对本体,基督教主张本体;不认真。参加清谈,认真你就输了。禅宗更是,不认,认你就输了,无论真假。
3、在封建专制的年代,在一个圣旨即是真理的年代,在一个“一句顶一万句”的年代,下属和百姓,既不需要有独立的思想,也不许有怀疑精神,他们只需简单的服从。难怪,统治者们更喜欢朱熹。因为朱熹劝天下人认真读书,多读官方勘定的圣贤书,照着书上说的、圣旨写的,去做就行。
4、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5、王阳明本人的低调。王阳明作为心学集大成者,掌握了心学的精髓,做事滴水不漏,如曾国藩一般的政治人物故意贬低自己的存在影响,目的在于逐渐的推广心学,我认为少提及可能与此有关。
6、比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7、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8、每周一本书,跟大咖一起读。以书会友,遇见更好的自己。
9、王阳明生于状元之家,由此大家可知他从小有多么让人望尘莫及的学习条件。这也难怪小阳明的“立志”就是“做圣贤”。不过,小阳明也没逃过聪明人的通病——不专心。不过小阳明这个不专心,一不小心就爱上了舞枪弄棒——这是熊孩子,正常。但小阳明在舞枪弄棒的同时,居然还顺道把道家,禅宗之类统统学了个遍——这可不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儿。
10、因果的偶然性,就是因果隐藏最深的一层,就是所谓的暗因果。所以在经藏增支部四集中,佛说有四种不应思惟的东西:诸佛之佛境界,修定者之定境界,业异熟,世界之思惟。因为这四种东西是“不思议”的,如果思惟必定“狂乱、苦痛”。其中的业异熟,指的就是因缘果报。准确地说,便是暗因果这一层。为什么后来佛家不讲暗因果而只讲善恶之报?那是佛菩萨的大慈悲,告诉你不思惟不如直接不告诉你有;换句话说,是他们不肯告诉我们,怕我们承受不了。我也是因为有把握把道理讲清楚,才敢说一说。
11、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12、这是王阳明与娄谅的一段善缘,而且缘份很深。只是这并不是全部,也仅仅只是开始。
13、传统学说里将心学视为儒学的延续和发展,是为皇家服务的工具之一。但真正儒学里的好东西也没有被封建帝王们所接受啊,相反,他们一代代将原有的儒学变异,最后变成了他们想要的“儒学”。
14、 《道德经》里也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为什么人小时候的快乐比较简单?只要一颗糖,夏天一口西瓜,就能快乐满足好几天。原因就是,欲求少而单纯,懂得知足长乐。
15、批判“阳明心学”,在陆陇其看来,是摒弃晚明疯狂流行的“狂禅”之风,是利于将程朱理学加诸于社会人民,稳定国家统治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也需要陆陇其这种人,为他们他们提出能稳固社会秩序的思想来统治人民,需要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找到主流思想。思想统一的社会才能达到万众一心,达到人民对统治者俯首听命。
16、今日的理论科学中有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说法,按科学家的描述,我们看得见的物质其实只是物质世界的极小一部分,只是巨大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比重不到5%。远远更大的冰山体则隐藏在水面之下,无法看到,比重达到95%以上。暗因果的世界,就如同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世界,人们看不见也无法捉摸,却有着远远更大的作用和主宰性。
17、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18、这次见面两年之后,娄谅便去世了。二十年后,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建立起有明一代的不世奇功,自己也登上了事功的巅峰。为这一功业殉葬的,是宁王及其一家,而其中就包含了娄素珍——娄谅的女儿,宁王的爱妃。
19、王阳明是中国文化的儒家大师,可以称为全能思想家。其创立的阳明心学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成为中华民族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产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20、当然,人是社会的动物,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会有恶念产生的。所以王阳明明确提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恶念,因为要是把知行分成两半,心里有了恶念,但是我还没有去做,那就不是恶,我们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实这恰恰是恶的开始。现在我们提倡知行合有了恶念的知就是行了,所以,必须去除恶念。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21、 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22、如果你问的是管理问题,你为什么不去读管理学的书?如果你问的是经济问题,你为什么不去读经济学的书?如果你问的是工程问题,你为什么不去读工程学的书?……你问的具体问题,如果能被分解为一个或者多个学科的问题,那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不是拉着王阳明的衣角问他爱不爱你,而是要去具体的学问中找……
23、明因果的失效,也如同经典力学的失效。当出现超大质量、超高速这样的极端条件时,三大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便不再适用,条件越极端结果便越不稳定,就像在地震洪水这样的天灾面前,哪还管你是善人恶人。在复杂至极、彼此纠缠不清的微观世界,因果的确定性也在无限消弭,就像王阳明和娄谅之间重重的人事因果那样。这时浮现的便是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暗因果也同样如是。凝练为一个词,就是因果最深的实质并非必然,而是“偶然”。必然只是起点,偶然才是终点。
24、朱熹继承程颐、程颢的观点,认为自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大学》文本出现了错误,于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做了调整与补充,并分章进行注释,形成了《大学章句》。
25、吕祖谦策划的这次辩论会,意在调和两派的争执,在辩论中使两派“求同存异”,使思想分歧转变为单纯的学术分歧。
26、(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7、不服的人自然要问:王阳明立功,立了不少的事功。事情都是一件一件做的,那么王阳明那些具体做事的方法,不就是我应该学习的吗?
28、 王阳明曾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29、“知行合一”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他将“知”与“行”合二为摒弃了朱熹的“知先行后”之说。
30、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就是说,我们总是通过心来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因此所谓的心即理,其实就是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不被自己的本心所认同,那也不是理,所以,心即理其实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
31、《传习录》也说了,王阳明所使用的文本是被先儒认为是“误本”的“旧本”。为什么会这样?这得从朱熹对《大学》的研究和“修订”说起。
32、阳明心学是由王阳明汇集众家之学说而融汇出的一种新思想学说。
33、你看,日日扫除,时时精进,这是大道。儒家佛家,都有此言。
34、所以“致良知”本身便是一种在实际行动中得见良知的思想。
35、其一生,始于立志“做圣贤”,终于“做圣贤”,真切的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一路被生活猛削,被身体折磨,被朝廷排挤;一路学说升级,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终于“致良知”——世称“阳明心学”,光耀千古,流传至今。
36、第心学因为对格物、致知的阐释有悖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很多人先入为主,接受不了王阳明的阐述。
37、阳明心学解读《大学》,朱子也解读《大学》,觉得朱子解读《大学》要比阳明正宗很多。阳明的格竹子,纯属对朱子"格物”的误解。阳明虽也辟佛老,其思维方式却完全是禅宗的,只是勉强与儒家之礼靠拢。阳明心学,实为儒学之背叛。其自创学说可以,只是不必顶着儒学的帽子,如此,反而瓦解了儒学。今日之新儒家,亦是挂羊头卖狗肉。儒学的生命力何在?不从众,提倡精神贵族,同时呵护常人的平庸需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心学以"致良知”提倡"人皆可为尧舜”,实则降低了圣人的标准,道德反而滑坡了。
38、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39、我一哥们,很喜欢研究王阳明啥的,我常和他聊这些,有一次我就问他。我说王阳明现在大家都公认他是一个开悟的大圣人。可是为什么总感觉社会上没有去广泛认可他推荐他呢?他说:笑话,你难道要让大家走出去看到外面的大广告都贴着:让我们一起学习王阳明吗?
40、禅宗是达摩从印度那烂陀寺修见佛性的唯一修法——三十七道品,达摩从中抽出一品,偷工减料了36品,号称见佛性,被印度佛教界驱逐了,于是到中国来,结合魏晋清谈,创立了禅宗。为什么?因为魏晋文人给玄学清谈做足了广告,做了几十年,而嵇康之死,让那些清谈的人都退隐了,达摩以宗教的形式给魏晋清谈以一个宗教的“道场”,从此清谈,也就是参禅受佛教保护,发展起来极快,达摩突破佛教的戒律,大肆勘悟,所谓勘悟就是封神,大神再封小神,层层往下封,是不是有点传销的模式?
41、第当时接受心学的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主流知识分子并不接受心学,更谈不上推崇了。而且,明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朝代,官员们个个都觉得自己很牛,没人把王阳明当回事。
42、虽然“阳明心学”总体发展方向未改变,但明显感受到“阳明心学”这栋大厦已经不如先前稳固,因为支撑大厦的三根柱子开始被侵蚀。
43、程朱理学,亦称为“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44、刚入仕途的王阳明就因为骂权奸刘瑾被廷杖,当众扒了裤子打屁股,十个读书人九个羞愧如死,还有一个身板太弱真的被打死。也许是王阳明在熊孩子时期舞枪弄棒打下的底子不错,没被打死。可是王阳明学问好,所以骂的巨难听,难听到让刘瑾痛彻心扉,流放都不解恨,途中还要安排人截杀。
45、概括起来就是,王阳明提倡道理存在人心内部,朱熹提倡理在心外,需要去研究。
46、但这些好思想,却往往严重影响了帝王之家的利益,所以他们一定会设法铲除。
47、“阳明心学”与禅宗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因为王阳明“出入佛、老者久之。”,对佛教、老庄的思想接触颇久,所以受到其很深的影响。
48、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人生问题就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掉。
49、他说:凡是真正好的东西,多数都不太适合明面上大型推广。
50、第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与常人的认识相悖,常人不深思体悟很难理解和接受。
51、我说:照你这样一说确实也有点道理,但是我不同意,我觉得人人都有学习王阳明的权利。他说:好东西随便拿出来泛滥,是会被别人用坏的,因为不会用的人或者说不想好好用他的人太多了。真正想用他或者说与他有缘的,他自己会去找他。真跟他有缘,真正能跟王阳明心学有缘的人,他自己修到了一定的时候,可能就拿起书本来看那么一两句就明白了。这个时候他就能跟王阳明灵魂合一隔着时空对上话了。
5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恶念,如果把知行分成两半,心里有了恶念,还没有去做,那就不是恶,我们就不知道去禁止,但这恰恰是恶的开始。现在我们提倡知行合有了恶念的知就是行了,所以必须去除恶念,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53、而明朝灿烂的文化,就是在心学基础上推动下产生的。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和水浒传……
54、提到心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王阳明,但心学不是王阳明的首创,他只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但很多人已经不记得李贽了,他才是后期心学的泰山北斗。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开始的心学也属于儒学。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先生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可谓是走火入魔。作为一个禅宗爱好者,王阳明有着别人没有的悟性,所以他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做到了极致,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型学者。王守仁总结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什么叫知行合一呢?多数人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知识和行为的合二为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说白了就是变通。但哲学这东西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也是后来心学发展出了各个不同的派系,成了大明朝廷恐惧的东西。
55、“心学”提倡的“心即是理”,很容易被人曲解成妄自尊大的自私自利主义,进而扰乱人伦礼制,破坏社会秩序,不利于国家统治。
56、你说说这东西能够大行其道吗?大行其道,推而广之不就是把心学给埋葬了吗?祸害了吗?
57、不要像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所说的:中国人活得太累了,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58、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59、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60、这是当时的主流与正统。很显然,王阳明在文本上背离了正统与主流。
61、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绝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62、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宿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63、王阳明派人在湖中找到了娄妃的遗体,身着华贵服饰,却丝丝密密地缝合在身上。这是怕水冲掉了自己的衣服,是为了保住自己最后的贞节和高贵。王阳明好好安葬了她,这就是娄妃墓,之后数百年文人墨客凭吊不息,至今仍存。
64、张岱也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65、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
66、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过分夸大了心的作用,认为只要内心所想,就一定能够得到,没有合理的把握心里所想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67、提倡性解放,鼓励全民参政,以讲学的方式大胆议论朝政,积极参政议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8、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69、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比如读书的时候,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70、但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这也是日本人崇尚心学,并依靠心学的力量强大了原因之一。
71、换句话说,我们始终通过内心了解外部世界的一切。所谓的心智是理性,实际上就是自己认同的价值。
72、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73、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74、先看一下明朝遗民对明朝灭亡的总结,很多遗民都认为明朝的灭亡离不开心学的兴起: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说到底很多人都觉得心学只会谈心性,但在具体生活中到底应该怎么做,王阳明却一个字都没提,以至于到明朝中晚期心学走向歪路,就是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从心所欲不管规矩,发展到最后整个社会道德急剧滑坡,忠义廉耻全都没了,还迎来了性解放,明朝后期的春宫图,小黄书是最多的,大名鼎鼎的《金瓶梅》就是出自这一时期,这本书也反应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状况,全书没一个好人,社会腐化可见一斑,最后明朝灭亡的时候官员们在忙着敛财站队,老百姓在造反,没有几个人心疼。对比宋朝灭亡时的崖山之战,明朝时期的读书人比宋朝的骨头软多了
75、让“阳明心学”受到后世如此批判的原因,多是因为其传人们在历史上的言行。
76、2000多年前孔子说的话就真的是对的吗?朱熹真的提倡过三纲五常、父父子子吗?我们为什么要用古人的思维方式来干当代的事情呢?
77、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7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9、是由北宋程颢、程颐两兄弟创新性地继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后开创的新儒学,其学说思想在当时并没有优于其他学说思想,经宋朝几代大儒不断填补、论证、传扬之后,至南宋朱熹时大成。
80、好在王阳明的学问没有只用在骂人上,还学了一手留遗书假装投河而死,才算逃出生天。
81、明是非,通情理,多善念,修善心。不要空洞地理论,切实到实际中去,
82、到达这个境界以后,人才能做到真正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将人欲与天理融合,即“灭人欲”。
83、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