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感悟季羡林
1、读季老的书,我领悟到了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我的人生感悟季羡林)。
2、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3、没有了眼睛你可以用耳朵去倾听世界的音符,你可以用鼻子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没有了右手,你还有左手。没有了四肢,你还有聪明的大脑。失去亲人,你还有十三亿的兄弟姐妹。
4、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保持自己的精神气,不断地在生活中坚持下去,不让人生留有过大的遗憾。
5、看到这里,我常常想起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情景,有时我“苦口婆心”,女儿却是“充耳不闻”,教育需要启发,启发是技术活,需要我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适当的契合点,让孩子愿意接受。
6、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7、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说法,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有它衰落、死亡的结果。看看世间万物,倒也确是如此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和生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无一例外;人类社会中的国家、朝代、阶级、政d也都一样。科学家们说,太阳也会在几十亿年或上百亿年后“死亡”,地球当然也会“死亡”,它的最后期限是太阳死亡之时,它的最早时间大约会是人类的核战、污染等的自我毁灭。当然,自我毁灭的可能是不大的,人类再利害也比不过自然。当然,也有可能在地球走向死亡的几十亿年里,生命由于地球的变冷变热等已有好几个轮回,我们这几万年几十万年的生命史只不过是第一茬!现在科学家正在警告人类:要爱护地球,这确是很对的,好歹是能延长我们这一茬人类的存续时间啊!
8、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9、人生,说实话,它并不美好,其中充斥着许多的痛苦,更让人觉得没有任何的价值。但是,它既然存在,就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10、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11、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籍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12、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13、我的童年里大部分都是充满笑容的:考试得一百分时,我会开心的笑;受到表扬时,我会害羞的笑;和好朋友一起玩耍时,我会无拘无束的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名叫《万物简史》的书,里面提到宇宙和生命,让我想起了先后去世的爷爷和姥爷,他们生前都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一想到这里,我很伤心。于是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想如果人活着还要死去,那么活着还有什么用?宇宙是不是无限大的?无限是什么概念?时间是不是永远存在的?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脸上都没有一点笑容。尤其是想到爸爸妈妈以后也会死去,我会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我就特别伤心,每到这时候,爸爸妈妈就会耐心地开导我。
14、鲁迅先生所认为的“不怕的人”,便是坦然面对生活的强者。他们有着自己的信念,也明白自己的心意,然后在复杂的生活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意义的转变。
15、季老散文的风格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16、一在文字简练。这要归功于他从小热爱的文言文,古人惜墨如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简洁凝练,但要事详实,道理明了,毫无拖泥带水之举。先生的文字即是如此,简洁但不简单,于自然处彰显用词魅力!今人读文言文,意已不在追“八股之风”,但应学其遣词造句之功!
17、听听实在有些诧异,胡锦涛、温家宝都要去关心和看望的全国顶级的国学大师,为人师表德高望重的北大教授,竟会说出如此似乎消极的话来,实在不容易理解,人家可是活了九十多岁的“人生感悟”!季大师的人生都无意义,无价值,更何况我辈芸芸众生!
18、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
19、金钱和名誉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同样也不是寻找自己对的人的标准,看重的应该是一个人的素质与品质。就像赵雯追逐着明和利,最后却发现自己最爱的人就在身边,然而已经晚了,自己爱的人已经离自己而去。而楚牧和栗子之间的感情才是真挚的,经得起考验的感情。我内心所希望的感情,就像楚牧和栗子之间的感情一样,彼此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表达,内心就能感觉到对方的心意,彼此真心的关心着对方,深爱着对方吗,自然发展,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我感觉这样的感情才是我所想要的感情,我所期待的感情。对于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在校生而言,社会中充满着令自己憧憬的事物,同样也有着许多的担忧与顾虑。
20、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首先通过他与书的不解之缘,告诉我们书籍是如何影响他一生的,体现了读书对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回到做人层面上告诉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人之道,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21、在未来问题解决项目中,首先需要阅读测验内容,阅读能力是必备的一项能力。在准备参加全国决赛时,面对“基因工程”这一陌生的领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每天要保证十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这真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数字。当然这也得益于当西雅图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因为阅读,参加项目的队员们了解了基因科学的最先进的信息。
22、传递最权威的市南政务信息、提供最及时的市南生活资讯、展现最全面的市南人文环境
23、 例子还能举出一些来,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也就够了。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看到有一些学者,在某一个时期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成果一出,立即罢手。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有时候,甚至全世界都承认其为真理的学说,时过境迁,还有人提出异议。听说,国外已有学者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真理的长河是永远流逝不停的。
24、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愿出卖尊严,奴颜婢膝地换取所谓的利益!
25、出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中的《回忆陈寅恪先生》:“忝列门墙,言之汗颜。”
26、季羡林曾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27、“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虽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却使我们笼罩在作家本身所散发出的精神光芒之中,并且从中体验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一种震颤灵魂的生命感动。
28、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29、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30、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或颟顸。
31、在《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被人口口相传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32、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哪怕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讲究方法。完成这个项目,作者运用了很多方法,首先调动起参加项目的孩子的好胜心,激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准备中去;大量阅读的方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思考“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写出论文的方法等等。
33、与其完满,不如自在。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人生中不能没有爽朗的笑声。若得自在,方显从容。做豁达通透的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放慢脚步,品读缓慢疏散的自在时光。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的坦荡、清醒、真实。
34、他是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右手。刚开始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摔东西。哭、闹、剔了个光头来泄气。这都于事无补,事实就是事实,既然发生了,你就应该去适应,去接受这个现实。
35、我于1947年写过一篇论文《浮屠与佛》,用汉文和英文发表。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其中包括外国研究水平和资料,文中有几个问题勉强得到解决,自己并不满意,耿耿于怀者垂四十余年。一直到1989年,我得到了新材料,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解决了那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心中极喜。最令我欣慰的是,原来看似极大胆的假设竟然得到了证实,心中颇沾沾自喜,对自己的研究更增强了信心。觉得自己的“假设”确够“大胆”,而“求证”则极为“小心”。
36、先生有一篇文章《不完满才是人生》,印象深刻。
37、也许,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让青春无悔,让中年值得,让晚年无憾。仅此而已。
38、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39、季老的文字读着有着浓厚的底蕴,兼具“真”和“朴”,正如季老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
40、危险、饥饿、无望,但是他仍然能埋头于书本,师从世界级大师,并传其衣钵成为国际东方学权威。
41、先生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42、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43、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能获得后人的敬仰尊崇,除了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最重要的,是他的品格。季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自己:
44、你是什么人,就得做什么事儿。哪怕是成为龙套配角,也都有着它特殊的价值。只要把人生的角色演好,那这一生也就没有遗憾了。
45、还有“d同伐异”“臭味相投”等等。这样的毁誉能相信吗?
46、先看少安;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
47、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48、书中描述了平凡人孙少平的奋斗及成长历程,孙家的奋斗历程。从孙少平到孙少安;从田润叶到田润生、田晓霞;从兰香到秀莲、兰花;从金波到金秀;以及郝红梅、顾养民、少平的师傅、师娘和师兄等;还有孙玉厚、田福堂甚至胡永合、胡得福等;金强、孙卫红、刘根民、田海民…这的确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群平凡的人,但是他们有世间的真情,有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意,有亲情、友情、爱情,朴实然而真挚。孙家一家人之间相濡以沫的亲情,润叶与福堂血浓于水的亲情,晓霞与徐爷爷的隔辈亲情…少安与润叶青梅竹马的爱情,少平与晓霞相知相恋的爱情,金波与藏族女子凄美的爱情,润生与红梅朴实的爱情…少平与金波、兰香与金秀同伴加同学的友情,少平与师傅师徒加朋友的友情,少安与金俊武竞争对手加猩猩相惜的友情…书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语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双水村,亲爱的父亲,亲爱的弟弟,亲爱的朋友等,所有人世间的真情都在这里得以展现。
49、他是厦门大学本硕连读的学霸、高材生,五年前,通过管培项目进入宁波银行工作。
50、当作者要带领这一群奇葩学生参加比赛时,他想引导这些孩子阅读时,他是怎么做的?虽然,在他与学生接触时,他发现这些孩子在不羁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特殊的潜质。但怎样启发这些孩子主动学习,并投身于项目中去?真是一个问题。
51、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好多人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实有时我也不明白人要活着,但当我和家人,朋友,爱人在一起时由心的幸福感,我就明白了;当我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学习,努力生活时的愉悦感,我又明白。人生就是能让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觉更加快乐、幸福;能让自己因为自己的存在而不迷失前进的方向,能让自己感觉到生活的能量与快乐。
52、首先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可谓是多如牛毛。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关于这一点,季羡林先生的理解是:“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略)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53、古书上说“天命之谓性”,一切生物的本能是力求生存和发展,这难免引起生物之间的矛盾,性善又何从谈起呢?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54、 文章第四章节描写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前,在清华园的一段文字,“诺大一个清华园,静悄悄的。但是风光却更加旖旎,高树蔽天,浓阴匝地,花开绿丛,蝉鸣高枝;荷塘里的荷花正迎风怒放,西山的紫气依旧幻齐。”但是这样美丽的景色反而映衬的他更显寂寞,因为“前面的鹏程万里,异乡漂泊;后面的亲老子幼的家庭,都离开我远远的,远远的,陷入一层薄雾中,望之如蓬莱仙山了”。
55、有人这样评价季羡林:“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56、作为人生存在世界上,应该感到幸运,世间万物何其多,而我们有幸成为人确实够幸运。世界因人类而变得多姿多彩,人生活在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事情引发各种各样的感悟,一件小小的事常引发出人生的大道理。最近看了《感悟人生》中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都是讲自信的,发现原来自己是那样的缺乏自信。
57、可是,既然有退缩的人,那肯定会有逆流而上的人。在生活中,能够逆流而上的人,往往可以在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58、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59、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60、真正的勇士,他们有足够的信念去面对这惨淡的人生。
61、我已经走不动路了,没有人搀扶,两米的距离都很难了。我现在的一个任务,就是劝年轻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62、第二个例子是关于佛典梵语中-am>o和u的几篇文章。1944年我在德国哥廷根写过一篇论文,谈这个问题,引起了国际上一些学者的注意。有人,比如美国的F.Edgerton,在他的巨著《混合梵文文法》中多次提到这个音变现象。最初坚决反对,提出了许多假说,但又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最后,半推半就,被迫承认,却又不干净利落,窘态可掬;因此引起了我对此人的鄙视。回国以后,我连续写了几篇文章,对Edgerton加以反驳。但在我这方面,我始终没有忘记进一步寻找证据,进一步探索。这些情况我在上面的叙述中都已经谈到过。由于资料缺乏,一直到了1990年,上距1944年已经过了46年,我才又写了一篇比较重要的论文《新疆古代民族语言中语尾-am>u的现象》。在这里,我用了大量的新资料,证明了我第一篇论文的结论完全正确,无懈可击。
63、生活本来欣欣向荣,他也不甘心离去,目击者看到他一遍遍在天台踱步......
64、我从来就不是性善说的信徒,毋宁说我是倾向性恶说的。
65、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不是很长,总共不过180多页,用了不到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老公都说我读得快了。读过这本书,我对国学大师,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思想观点有了一些了解,也对季羡林本人认识更多了。此前知道季羡林还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时,在新闻上了解到的,还有就是开心辞典的“开心学国学”活动让我知道了这位大师。
66、又有一位“学者”,对某一种语言连字母都不认识,却偏冒充专家,不但在国内蒙混过关,在国外也招摇撞骗。有识之士皆嗤之以鼻。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损人而不利己的例子。
67、书中的文字是如此的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夸张的感叹和傲视一切的结论,就这样在这些朴实的文字里,我被我自己的情绪所感染,因为——我自卑。我自卑是因为我的欠缺和不足,那个东西叫作——平静的心。
68、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69、若要写一篇此书的书评,或许可以引用原书书评里的话“本书中名言隽语,络绎不绝”(《不够知己>》)“感荡了无量数读者的心,跟随作者的心一同颤动,跳跃!”(《落日颂>》)然后引用完毕,全文结束。
70、讨论“人类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实在有点无聊,“无聊”就是没话可说,“有点”就是并非完全没话可说。大自然“考虑”问题不同于人类,不是因为有意义才存在,而是存在再有意义。人类的存在,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自己是作不了主的,无意义难道就能不存在了么?人到这个世界,自己也作不了主的,人生无意义,难道就能不来么?
71、季老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72、尽力过的人生和没有尽力过的人生,那是不一样的。
73、诸葛亮《诫子书》中讲到“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余秋雨先生也说了“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摆脱平庸”。
74、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一个学人往往集中一段时间,钻研一个问题,搜集极勤,写作极苦。但是,文章一旦写成,就把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个题目,已经写成和发表的文章就不再注意,甚至逐渐遗忘了。我自己这个毛病比较少,我往往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但我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我举几个例子。
75、季羡林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散文文笔的优美,更使我们看到一个学者的灵魂。
76、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77、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78、先生认为,在这世间,人人都有压力。生老病死苦,其中的苦,就是压力。
79、我认为生活中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家庭和快乐才是最最重要的。没有了家庭,何谈快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朋友的金钱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可能在当今社会,金钱被世人看的很重,很多当代人很势力。好多走进社会的好友都劝我,赶紧在学校找个有感觉的女孩,社会上的女生都很势力。其实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他在步入社会后就很势力,那只能说明他在学校是也是很势力的,只是没有给他展示的机会。我始终相信,社会上还是注重亲情的人多。但愿等我步入社会,不要让我太过失望。
80、钟敬文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他: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普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1、由此可知,读书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读什么书更重要。要多读经典,少读流行。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的东西,信息是在太多。
82、《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83、“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84、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猫也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也难怪季羡林先生都把这三只猫当成家庭的一份子啦。从虎子和咪咪的身上,我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咪咪为了不让季羡林先生伤心,而在临死前就去了一个他找不到的地方,把欢乐永远流了下来,它死而无憾。
85、莎士比亚有这样一句话:“善于领悟人生的人,懂得如何思考和行动,能够从碎屑的事物中发现闪光的契机。”
86、随着岁月的流逝,成年人吃过的苦、受过的憋屈、黑夜中的泪水、遭遇的打击。不知什么时候,被逼练成了生活的底气。
87、但生活本身的意义在于此,酸甜苦辣中才能练得人生的真味。
88、5月6日,宁波银行的一名客户经理于天台跳楼身亡。
89、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环顾现今文坛,敢如此坦率说出者,几何?鱼龙混杂,虽无“看惯春花秋月”,但至今能让我对人生有深刻感悟者,非季老文字莫属!为何?在其三。
90、诚然,干损人利己的事的人是坏人,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既使坏人,又是蠢人。
91、过好这一生,没有什么技巧,就是一个字:熬。
92、再看少平: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象他这样八岁的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龄。可是他每顿饭只能啃两个高粱面馍。…现在这一点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家里能让他这样一个大后生不挣工分白吃饭,让他到县城来上高中,就实在不容易了。他现在除过深深地感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怎么再能对他们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