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1、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2、成大事的人,一般都要经历两次人生的幻灭和重生
3、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4、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王阳明心学精髓4句)。
5、从《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摘取了60句王阳明心学精髓,只要读懂这60就了解了庞杂难懂的心学体系,就读懂了王阳明这个人。
6、(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7、 王阳明心学精髓空想而不实践,就是一场空
8、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9、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0、既然良知永不泯灭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遇见任何事情,只要对照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知道对错是非,而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
11、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2、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13、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4、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15、只因这五大句话,不仅全面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五大面向,而且道破了人生的五种终极安顿,定要熟记于心,必是回味不尽。
16、 胡适被任命为美国大使的时候,每天到处拜访求人,累得半死,但是每次半夜下属来访,他依然和和气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胡适给他妻子江冬秀的信里说: “我现在做的是受罪的事,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不去就罢了,去了,我总要把全副精神摆出来,总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脸,总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17、只要你时刻擦着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良心不被人欲所遮蔽,你就都能成功。
18、 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19、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20、在动态加工中,不要搞间歇。无动于谐,即无动于静。
21、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22、(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23、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
24、他一疑,事就成了故事背景: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25、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主体价值,“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
26、“四句教”是王阳明在其教学中提出来的,“四句教”中的心,意,知,物就是围绕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展示出来的,进一步升华了“知行合格物致知”的内函,对现在的社会进行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27、到底什么是良知?世间善恶是非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以前三妻四妾是不违道德的,如今却已不是。但一个时代的道德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为一个时代的人心中所明了,为人行事时自己心中是明白的,纵然是恶人行恶,他心中其实也自知是恶,只是有更强大的执念左右着他,而这份自知,正是良知。
28、更使人深知,人成长为良知之,为善去恶之,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应从小养成不自私行为。传统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乃不教,性乃千”,很有家庭教养道理,应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29、 曾国藩曾说过:“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不要直接说别人的过失,要先夸赞别人,顺着他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0、而且我还要郑重地提醒一点——人最终的差距,也许正是源自一开始大家都穷时,人心中的格局和气象。
31、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32、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33、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34、 人人皆有良知,为何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的恶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
35、 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36、 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37、这四句话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四句教”,是因为它讲的是客观的规律;既然是客观规律,一切事物的发展就必然遵循这个轨迹。搞懂和把握住了这个规律,很多事情我们就能了然于胸——能考虑到世间处处可能有矛盾,矛盾产生前能有所准备,矛盾产生时能保持平静,展望未来时能充满希望;对世间万事的发展变化,心中有数和通达。
38、 感悟: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39、(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40、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41、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