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书
1、别人可以赚,可以成功,是因为当时的行情、环境、人物都不同而已。所以这样的快餐版书,深读了,自己就会陷入进去,就会被控制,就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更何况现代很多书都是不值得去深究的,深究后,就会发现,纯粹是浪费时间。
2、“什么是一个木心绘画风景的新元素?是一种情绪和风格,类似于北欧版画那灯火辉煌的空间,是一种辉煌的文艺复兴式作品。毫无疑问,在艺术家的处理材料的严峻条件下(”文革“),木心的景观具有逃亡的光辉性。但也涉及了一位艺术家的感性图像——挽歌——亚历山德拉·芒罗,林肯中心的主要策展人,论起这些山水画作为一种“中国曩昔文化的安魂曲,”这是事实。呈现了中国文艺人士如何借助西洋精神,作为尝试,祭奠过去已经不可逆转的纷繁记忆。”
3、查尔斯•W.艾略特(CharlesW.Eliot,1834—1926),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曾任美国中等教育十人委员会主席、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第一任名誉主席,美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被罗斯福总统誉为“共和国第一公民”。
4、他对问题的看法,都会找一个词来形容,有时候感觉这个词很新颖别致,但是我们无法再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代替。
5、1952年,担任上海私立四维中学音乐课和美术课教师。(木心的书)。
6、木心的诗,例外与常态,跳出惯性思维的思维,是空话套话的死敌。诗的品质,嫉俗如仇,不炫耀不喧闹,以“故实”抒情,形成“遐想中低声吟咏的力量”,和现实生活、历史时空、古典文学、西方文化文学都形成互文。
7、CelebratingtheLifeandArtofMuXin收录了艺术家木心在2002-2003年间创作的40幅山水水墨画。2004年出版,页数
8、● 就诗而言,木心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入现代内容,写成了《诗经演》,每首十四行,整整三百首。本诗集曾被认作“天书”,今由木心研究专家李春阳倾力注解,读者自此可一品其妙。(木心的书)。
9、这句可以说是描写得很生动形象,就像我们现代人如果去读一本营销书,教大家怎么快速赚钱的书,倘若深读了,就读进去了,还会去现实中实践,最后发现人家能够赚钱,自己却不能赚钱,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浪费了钱。
10、方圆、老熊、兆丁、陈妈、春香、莲香、顺英、秋英、海伯伯、管账先生、教师、阿祥、祖母、母亲、姊姊、我、姊夫、剑芬溶溶十九人。
11、剥肉桂的人 (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2017-1100元
12、木心非但不露面,回归后几乎不接受当面的采访。直到他的葬礼,各地赶来的上百位青年才见到他,而生前介绍自己,这个人只肯给几十个字。
13、名师简介:李平,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神祇时代的诗学》、《东海与西海》、《西方古典文论要著研读》等,译著《欧洲文艺复兴》,发表论文近百篇;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比较诗学研究。
14、陈丹青在木心的葬礼上用了这段贝多芬135号四重奏第三乐章。还有一首木心曾经点名喜欢过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葬礼进行曲”。
15、 《文学回忆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册,网上买,也就是一顿饭的钱。你们可以把它与课堂上正经巴儿的文学史教材对照着读,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总之,相信我,这部书决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16、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自1869年上任,艾略特长达40年的哈佛校长生涯,并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人生经历等方面剖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梳理出艾略特极富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17、(1)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
18、 ——骆以军
19、那一年陈丹青刚刚在57街的画廊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所以马上把木心介绍到自己的画廊。“老板看了他的画,傻掉了,一脸惊讶。后来开了会,顾虑到能懂的人太少,不易营销,结果还是放弃了。”
20、外人听了,会说自吹自擂,你们要替我作证:木心不是妖怪,是个普通的健康的老头子。
21、“1989年跟我们讲课以前,木心有过很活跃的社交生活。”陈丹青回忆说:“夏志清他们约在哥伦比亚附近的中国餐馆吃饭,夏教授是个蛮夸张的老上海人,一见木心来了,就迎过去叫道:‘伟大的木心’,还抱着木心亲一下,木心很难为情,又有点不太情愿,当然,他去时总会西装革履,皮鞋擦亮,头发梳梳好,跟人家谈笑风生。”
22、在《联合文学》创刊号上,木心就预告了两本大的作品,一本《巴比伦语言学》,一本《瓷国回忆录》。他给自己设定的时间是五年。
23、可以说以上的回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真的可以这么去分类。如果你对以上的回答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木心很精辟的一段语录,道出了世界上的书可分为两大类,受益匪浅!文字如下:
24、因为尼采的书,他的哲学就是教会了我们很多人善于逆向思考,不跟随世俗的潮涌,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活出真正的自我,呐喊出时代真正需要的声音。
25、《西班牙三棵树》:圆神出版社1988年2月
26、巫鸿开着400美元买的小车到纽约去运画:“画是放在车里的。配框的塑料玻璃板捆在车顶上,从纽约开到波士顿,中间停下,上厕所,一看,所有玻璃都给吹走了。”
27、这部诗集收录的诗作风格别具,挖掘友谊与激情、家族史与个人神话,令人耳目一新。《剥肉桂的人》的写作时间跨度达二十七年,囊括已难寻觅的翁达杰早期诗作,是一部集灵性与热忱于一体的杰作,随处可见沧桑的洞见、对自然的敏感以及对语言由衷的热爱。
28、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29、“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
30、读书,开始是有所选择。后来,是开卷有益。开始,往往好高骛远。
31、木心在作品里坚持了很久的“隐退”,但是《同情中断录》的十篇“悼文”出来,系统性暴露了他的生活来历和精神来历——家乡、小镇,林风眠、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他的第一次入狱的出卖者。
32、木心手订八种封面珍藏版——木心走了,2011年12月21日,在乌镇故宅不远的医院告别一生。由他亲手设计封面的第一辑简体字作品八种,素朴大方,其风格亦成绝响。他早年即为老上海工美人,这八种书,八种色,返璞归真,质感还在,海内外的木迷们青睐已久。
33、读完木心这段语录,可以说木心把书分类的更人性化,更贴切,更让人容易去懂,受益匪浅。因为上面我们分析的好书和坏书,真的不好定义。有人觉得这本书对自己有益,有人却觉得这本书对自己无益甚至有害,所以不好去定义。今天跟大家一起有幸读到了木心这段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34、读者不会放过他。学者更不会放过——定居桐乡的夏春锦,可能是试图追索木心生平行状和家族谱系的第一人。为读者,也为文学研究,他苦寻资料,试图拼接木心简历之外的一生。我如何看待这份工作呢?以下的意思,自知不能说服人。
35、全靠画家和评论家陈丹青的介绍、宣传、安排,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隐居在美国纽约的木心渐渐浮出水面,一开始在美国华人圈和台湾,后来终于在大陆引起了巨大而热烈的反响。2006年木心叶落归根,回到了故乡浙江乌镇。2011年12月21日,这位84岁的文学家和画家告别了人世。他的客厅空了,人们感到无比失落。面对着他留下的大量文学作品和绘画(还有不知多少已经被迫毁掉了呢),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一个文学的鲁滨逊”,有人说他简直就是“民国人”,有外国人说他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更有甚者把鲁迅、张爱玲、木心列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三位作家。读了木心的作品,我能说的老实话则是:这个不同凡响的老头儿,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载入史册(文学史、艺术史),你们等着瞧吧!
36、一件事,有人嘲笑,有人赞赏,那就像一回事了,否则太冷清——只要有人在研究一件事,我都赞成,哪怕研究打麻将——假如连续五年研究一个题目,不谋名,不谋利,而且不是傻子,一定是值得尊重的,钦佩的。
37、遗稿中另有两组更“庞大”的名单,一份应是上海艺专的同学姓名,另一份,是他寄身近三十年的工艺美术工厂员工。锻炼记性吗?我想,晚年木心是在不断反刍行将过完的一生,而当转头面对外界,就那么几十个字。
38、 这本书的哲理是用了许多概念论证以及体系,但是带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方式和通往思想灵魂深处的一条道路,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时,这条道路就要消失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探寻这个异化了的世界。庖鱼及宾,告诉我们的是用自己所有的微博的东西来表达自己最真诚的心意,这大概就是木心先生首先想通过自己的文章和观点来送给读者的礼舞,它本身就是我们要学到的哲理,先生说的是对的,哪怕我们一无所有,但是我们在表达心意时,永远都是要真诚。
39、“他不要虚荣,可是又很兴奋,展览办过,却发现自己并不高兴。我为此心疼他。我们这伙小混蛋二十几岁就有展览,居然还出名,可他快六十岁了才办个展览,弄得百感交集。”陈丹青说,“我和袁运生当时有点知名,木心完全没有,我们先后在哈佛办展,木心岁数最大。他很吸引人,哈佛那边的学人都惊讶他的谈吐,应对,仪表,欣赏他的俏皮话。可是木心此后再没出席画展酒会,这是他惟一一次。”
40、● 辑录散文46篇。在书中,读者可以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行文“丰沛而娴熟”的技巧,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的话的特色。
41、回国后的木心,仅仅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再无“新作”,直至过世。但是他的写作从未放手。
42、通过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这个文学家的作品是很具备个人思想的,所以才会被其他人批判,因为中国比较奉行的是中庸之道。作品是可以看,但是不能将其的地位拔高,不然就是对于木心的一种高估,对于其他文学家不公平。不过这个文学家已经不在人世间了,后世的评价对其的作用并不是特别的大。只要有人喜欢其文学作品就是可以的,比如很多网友都会在自己的枕边放着木心的书,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43、著名画家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说法;在木心先生讲述《文学回忆录》也称起源于佛教的“木铎之心”(由他的弟子陈丹青书稿整理出版),较为可信。
44、● 在历时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木心极郑重地说,“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陈丹青说,什么叫做“私房话”呢,这就是私房话。
45、●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
46、在哈佛一边读书一边教书的巫鸿,发现亚当斯学院有一栋从西班牙搬运过来的17世纪老房子,内中有很好的墙体可以用来办展览。没有资金,展览靠巫鸿和画家一起办。在木心个展以前有陈丹青、袁运生,在他以后有罗中立。
47、出狱后,木心在浦东寓所时常聆听贝多芬晚年四重奏,发现贝多芬已经把他心里要说的,都说了出来。日后陈丹青问作品编号,木心只说是晚年四重奏。陈丹青买到唱碟,认为就是那一曲。木心立即来听。“他好高兴,进门时居然像旋转舞这样来两下子,但是放了一听,他就说不对。”
48、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信呢,是写给别人的日记。
49、转印法创作的小幅画仅3厘米宽,15厘米长,这是法比安头疼的问题。法比安是美术馆室内总设计师。最后选择部分画作平铺在展柜内,便于观众就近俯视。部分被转换成电子影像,数十倍放大,映在九米长的屏幕,将观众吞没:《大战前夜》《彼岸之光》《会走路的石头》《歌剧》《残雪和喷泉》《等待拉比》……
50、●陈丹青:“总算使爱木心的读者看到另一个版本”。作者铁戈,70年代认识木心,结下了忘年之交。现在,由他凭记忆苦心写下的这本书,当年“孙牧心”与之往来的友朋的群像,逐一浮现了……
51、本书是近年十分热门的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的第一部年谱性质的著作,致力于将木心的生平行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分“卷首”“家世”“编年”“附录”四部分。“卷首”为木心的姓名、字号;“家世”汇集其家世背景及家庭成员情况;“编年”则为其一生之经历,涉及求学、任职、交游、创作、际遇诸端;“附录”收录木心自制的两份汉语年表和一份日语简历。
52、陈丹青事后省觉,老人迟迟不回,是在惦念大陆的出版事,惦念他是否有读者。“他永远在犹豫。很真实的原因,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很简单:他在等大陆出版他的书,出来后,回响会怎样。2006年我记得是1月6日还是7日,他的第一本书出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公开告诉媒体:有这么一个作者。”
53、中国作家而特意称引这句话,木心之前,似乎没有。这是他的立场,他的游戏,他的公然的骄傲,也是他的经历所含藏的苦衷。而在晚年访谈中再次说起同样的意思,他忽而笑道:
54、陈丹青头一回看木心的画,立即想到四五十年代的杭州艺专、上海艺专怎么还有“漏网之鱼”。“我非常惊讶,一部分是纸本的,明显学林风眠,当时觉得比林风眠境界大多了。更惊讶是忽然他拿出转印的那批小画,迷你型风景,几乎失去了尺寸,但图像记忆完全是北宋的,元代的,同时试图变成一种现代的个人款式。”陈丹青回忆道,“我说木心哎!你这是达·芬奇影响啊。当时我们走在马路上,他居然就在路当中站下来,非常危险呀,旁边车来车往,他说啊呀!给你看出来啦……我指的是《蒙娜丽莎》背景的山水,那种精微和广大。”
55、先生的心是孤独的。读他的作品,听他喃喃自语,空灵,低沉,晦涩,把柔软而孤独的内心敞开给其他柔软而孤独的内心。因孤独,才写。因孤独,才读。他不管你读得懂读不懂,只是在角落里自弹自唱,写他的内心。
56、书名:《云雀叫了一整天》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7、也有一种说法:我们是画画的,画也画不好,哪有时间读书?这就对了——大家看书不够,就去画画了。
58、●“尤其静夜,我的情欲大,纷纷飘下……”木心诗集《我纷纷的情欲》,依据木心晚年定稿,并配有作家影像等,首次出版时也已七十二岁,可见当年旧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