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字数(文案精选9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13 09:07:55 浏览5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字数

1、大量降临于她的并非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2、当一个选择承担生命之重的女人去向“生命之轻”探觅时,她是永远都无法到达的。因为“从轻到重只需要管理好对自己的放纵,但从重到轻需要克服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羞恶之心”特蕾莎在选择和一位“工程师”做爱后,她清醒的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放下自己的“生命之重”,甚至在走向生命之轻的路上迷了路,继而走向更沉重的生命之重。

3、 对于一只狗来说,时间运动不是直线式完成的,它的流逝并不是一种不断向前的运动,不是一步一步向远方推进,而是循环运动,就像手表的指针……(伊甸园式的幸福)

4、尼采提出这一哲学概念,是为了否定“彼岸”这一极具宗教色彩的概念,以及人类对于“彼岸”的盲目的追求。尼采认为当下、现实的世界和人生,才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因为,无论我们活多少次,都是重复现世的一切,一切的悲,一切的苦,一切的错误,一切的快乐,一切的美好,都将以亘古不变的模样呈现。没有彼岸,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不要有任何谵妄之想,过好当下的人生,就过好了永恒的人生。

5、托马斯:亲爱的特丽莎,甜美的特丽莎,我正在失去你吗?每一夜你都梦见死,好象你真的愿意告别这个世界……

6、他领了箱子(那家伙又大又沉),带着它和她回家。

7、前几日看了《GoneGirl》,消失的爱人,通过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讲述了一对夫妻Amy和Nick的婚姻。

8、她背叛了她的父亲,生活便向她敞开了背叛的漫漫长途。每一个吸引她的背叛是罪恶也是有利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字数)。

9、卡列宁每天陪着特蕾莎去放牛,当淘气的奶牛想要离队时,它就汪汪叫着追赶它们,觉得自己是农场的主人。

10、 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不媚俗。在媚俗的里,你是个魔鬼。”

11、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深挖它文字背后的深意,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几乎每个人物、每个情节,乃至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隐喻。而整部小说就是隐喻套着隐喻创作完成的。

12、这种永劫回归观隐含有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而这种缓解环境能使我们难于定论。我们只能凭借回想的依稀微光来辩释一切。

13、Thedifferencebetweentheuniversitygradunteandtheautodidactliesnotsomuchintheextentofknowledgeasintheextentofvitalityandself-confidence.

1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15、前一天晚上,他还担心如果他请她来布拉格,她会来为他奉献一生呢。现在,听说她的行李寄存在火车站,他心想,在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之前,已把它存放在那个行李箱里,并寄存在了车站。

16、从整体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述节奏主要由省略、概述和扩述构成,对不同速度的选择和并置不仅反映了音乐发展的逻辑,也反映了昆德拉的小说理念。例如第一章《轻与重》中,托马斯与前妻两年的生活却只用一句话“他和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来概述,显示前妻在托马斯生活中的轻。

17、当他们裸着身子并排躺在床上时,他问她住在哪。

18、托马斯总是努力使她相信,爱情与做爱是两回事。

19、 这就是为什么“同情(共-苦)”这个词总是引起怀疑,它表明其对象一等的人,这是一种与爱情不甚相干的二流感情。出于这种同情去爱一个人,意昧着不是真正的爱。每一个角落里都隐伏着新的冒险,未来将又是一个谜。没有什么比同情更为沉重了。一个人的痛苦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

20、 如果一个母亲是人格化了的牺牲,那一个女儿便法赎补改变的罪过。

21、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介绍这本书时说,当下很多人提到这本书会说这是一本过时的书,如果还有谁自称喜欢这本书,那真可以说是“伪文青”了。我听了愣了一下,我可不要和“文青”这个词扯上任何关系,但是既然如此,那我不是更可以理直气壮的去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并看一看我是不是会喜欢上它了?

22、米兰昆德拉前辈关于轻与重的探讨,我了解的是粗浅的,更别提后面提到的媚俗(kitsch)等等,所以以下我所写的只是我现在读这本书最浅显、最幼稚的想法,也是留给以后的我推翻的,所以可能有些许错误,甚至是本体上认知的误差,希望以后的自己不要怪罪现在的自己没有熟悉的了解文章而草草的写下这篇感悟。

23、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24、而特雷莎,这个男性话语笔下的女子,就是我,也是你。

25、背叛是能够想得到的罪过中最为可恨的一种。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如果我们背叛乙,是为了我们曾经背叛了的甲,那倒不一定意味着我们抚慰了甲。

26、 周围尽是观众,他们无权靠近我们。但他们的目光却无法离开我们……

27、 托马斯想起特蕾莎谈Z朋友时说的话,发现“她”生命中的爱情故事并非建立在“Esmusssein”之上,而是建立在“Eskonnteauchanderssein”上面,即“别样亦可”……

28、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1页到第15页。

29、特蕾莎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她无法理解肉体之爱的轻松和不把肉体之爱当回事的乐趣。她是那种,不断对自己说“takeiteasy,takeiteasy”,但始终无法easy的女人。她想分担托马斯的负担,却成为了他的重担。她无法忍受托马斯对于生命的轻视(以及他头发里残留的女人下体的气味),更无法忍受自己带给他的沉重,于是选择了离开。

30、  在生活中,往往,一个人最后的悲剧并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一个人的也并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如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又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般。

31、 她意识到自己已失落一切,开始找寻罪恶的原由。人人都会这么做的。

32、PS:自从看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觉得楼下的两只流浪狗很像卡列宁,特别是小眼睛的那只,贴个图给大家看看。要不是胖胖怕生,好想领养它们,特别乖的两只狗,感情也好,总是一起来去,相伴相随。

33、这是一场三个人之间的爱情,托马斯在爱着特丽莎的时候也同样需要着萨宾娜。

34、他和他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离婚时法官把孩子判给了母亲,并让托马斯交出三分之一的薪水作为抚养费,同意他隔一周看望一次孩子。

35、生活在真实之中,既不对我们自己也不对别人撤谎,只有远离人群才有可能。在有人睁眼盯住我们做什么的时候,在我们迫不得已只能让那只眼睛时候,我们不可能有真实的举动。如果说他的不忠尚不足以伤害她的话,他断定挑明她的对手会使她不舒服的。

36、第一个女人是特蕾莎,她是托马斯生命中的“重”。她让托马斯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再次将他拖入婚姻。为了维系这样的生活,特蕾莎有爱、忠贞、忍耐,这样沉甸甸的词语,死死地抓住托马斯。

37、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38、每次托马斯去看孩子,孩子的母亲总是以种种借口拒之于门外。他很快明白了,为了儿子的爱,他得贿赂母亲。而自己的思想没有一处不与那婆娘格格不入,试图对孩子施加影响也不过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

39、她的负罪感如同原罪一样解释不清。她做了一切所能来摆脱她。她愿做一切事以讨得母亲的欢心,交出全部工资,做家务,照顾弟妹,用整个星期扫房屋和洗东西。

40、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41、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负担是生命之重,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42、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43、 (73页:崇拜灵魂却受不了,肉体是快乐的。)

44、Wecanneverknowwhattowant,because,livingonlyonelife,wecanneithercompareitwithourpreviouslivesnorperfectitinourlivestocome.

45、“媚俗”(kitsch)是昆德拉作品中的响词,在一次与作家埃尔格雷勃里的谈话中,昆德拉将“kitsch”阐释为“已讲过一千次的美”,“意味着故作多情的集体谎言”。

46、萨比娜,托马斯最稳固的情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47、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48、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49、她与两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生活在一起,为他们作画,在那两扇“闪亮的窗户”后面享受着短暂的,温馨、和谐、宁静的“家”。但是她清醒的知道,当病重的老人离世,她也将开始新的“离开”。

50、不为任何决定所困,一辈子都飘在半空,活在一朵幻化而美丽的云里。

51、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内心的防线终于崩溃,她从苏黎世回来了布拉格,她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托马斯,因为托马斯的鬼混与浪荡让她终于受不了了,可特丽莎的潜意识里还是认为托马斯会回来找她的。

52、但我无法知道,什么才是轻,什么才是重。我能知道的只是重不一定真的劳累,轻也不一定真的如释重负。

53、Thebrainappearstopossessaspecialareawhichwemightcallpoeticmemoryandwhichrecordseverythingthatcharmsortouchesus,thatmakesourlivesbeautiful.

54、托马斯当时还没认识到,比喻是危脸的,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

55、Onlyinsexualitydoesthemillionthpartdissimilaritybecomeprecious,because,notaccessibleinpublic,itmustbeconquered.

56、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57、人生亦如斯。你贪图的轻,或许会横成一道沟壑,阻止你前进的脚步;而你背负的重,或许会化成一座桥梁,收获到追逐梦想的机会。是的,“投机”未必可以取巧,“捷径”未必能够行远。惟有担得起生命之重,方能建得成通往未来之路。

58、她的行动是疯狂的,是超越了理性,超越了其本身的一种行动。全是针对现在进行状态的否定。

59、 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60、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们的问题:他爱我吗?他是不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更多吗?也许我们所有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地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那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向他的奉献给予,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特丽莎照卡列宁原来的样子接受了他,没有幻想什么去试图改变他,一开始就赞同他狗的生活,不希望他从狗的生活离出来,也不嫉妒他的秘密私通。她训练他的动因不是要改变他(如一个丈夫试图改造妻子和一个妻子试图改造丈夫),只是给他提供一些基本语言,们能够交际和一起生活。没有人迫使她去爱卡列宁,爱狗是自愿的。

61、 他们幸福,并不是全然没有忧伤,而是因为忧伤的缘故。

62、Vertigoissomethingotherthanthefearoffalling.Itisthevoiceoftheemptinessbelowuswhichtemptsandluresus,itisthedesiretofall,againstwhich,tertified,wedefendourselves.

63、托马斯和特丽莎返回布拉格后,一直生活在绝望与沉沦之中。由于前苏联的占领,捷克似乎进入了一个“葬礼的时代”,绝望之感在整个国家弥漫着,渗入人们的灵魂和肉体,人们的生活如履薄冰,到处充斥着暗探、密告、监视。托马斯和特丽莎当然不能逃脱厄运。托马斯因为过去写过的一篇文章,而被解雇,失业后在郊外的一家小诊所找到了一份很差的工作,可由于托马斯拒绝与警察的所谓合作,去陷害一位编辑,连这份很差的工作也丢掉了,最后成了一名窗户擦洗工。

64、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65、他应该把她叫回布拉格吗?他害怕承担责任。如果他请她来,她会来的,并奉献她的一切。

66、在乡村度过的最后几年对卡列宁来说一定是最幸福的。它在那里遇见了梅菲斯突,一只粉红色,爱干净的,聪明的小猪。它喜欢梅菲斯突,不喜欢村里的狗,因为他们都被拴在自家门口傻乎乎的乱叫。而梅菲斯突是如此与众不同,卡列宁喜欢这种与众不同。

67、我们都向往托马斯在遇见特蕾莎之前的“轻”,因为那样自由、酣畅,我们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在自己的轨迹中,不会因为某些人放弃自己的计划。这样的“轻”是我所向往的,但更应该是被类似婚姻这样的关系所束缚的人所向往的。托马斯对于除了特蕾莎之外的任何女人都不叫做爱,因为爱是要一个人勇于承担这份爱背后的生命之重的,“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体现的,而是对想与他共眠的的欲望体现出来的”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轻”,所以他没有真正的爱。那时的他很幸福的保持着专属于他自己的“性友谊”的小确幸,这份小确幸中没有所谓的生命之重需要他背负,他在肆意妄为的贪恋着这份生命之轻。

68、隐私是神圣的,装有个人信件的抽屉是不能被打开的。任何不曾得助于同情魔力的人,都会冷冷地责备特丽莎的行为。可是,同情是托马斯的命运(或祸根)。他理解特丽莎了,不仅使他不对特丽莎发火,甚至使他更加爱她。

69、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70、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71、最终萨比娜才意识到她得到的只是一种虚空,那是“一切背叛的终极”,她开始明白:“赋予我们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全然不知。”

72、  “世人都在受苦”。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会有无数的家庭在上演着他们的悲剧,无数的人儿都在承受着生命之重,但是,我们都知道,只要我们生命未走到最后一刻,这场悲剧也不会提前落幕。悲剧到最后可能会成为一部喜剧,而喜剧演到最后,也会成为悲剧,喜与悲的界限没有人知道,但是只有一墙之隔。巴门尼德在公元前6世纪就提出,宇宙是一个个被分割的二元: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在与非在,但细想想,未免显得过于简单和幼稚,太多的事,往往都蕴含着悲喜,正如,瀑布的一泻而下,蕴含着巨大的奇迹。化蛹成蝶、涅磐重生,无疑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乃至生命,它是喜还是悲?

73、朋友,当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踌躇徘徊时,当你在梦想的鸿沟前长吁短叹时,不妨想一想科比,凌晨四点,灯光寥落,以坚持换来举世瞩目;不妨看一看袁隆平,专注田畴,耕耘拓荒,以踏实换来稻菽千重;不妨学一学屠呦呦,一心科研、负重求真,以务实换来青蒿淬成。王开岭有言:“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的路,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一味贪图“捷径”,常怀投机取巧之心,将会遗失本心,难担重任,最终一事无成。唯有脚踏实地,才能问心无愧,行稳致远。

74、 唯一能使双方快乐的关系与多愁善感无缘,双方都不要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么要求。

75、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76、那个改变了托马斯生命轨迹的女人,就是特蕾莎。

77、眩晕症不是害怕坠落。诱惑我们的是我们下面空虚的声音,诱惑我们的是堕落的欲望,面对这种欲望,我们惊惶失措地自卫。

78、又一个星期天,孩子的母亲再次取消他对孩子的看望,托马斯一时冲动就决定以后再也不去了。

79、“EinmaliStKeinmal”,托马斯自言自语。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

80、不仅如此,在米兰昆德拉前辈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学术甚至于生活中都存在kitsch,可以说是kitsch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注意。

81、正因为历史的战争没有永无休止地重演,那些事不复回归,所以革命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

82、跟老婆吵架后不要一直冷战,格局要放大一点。

83、  这一段是我最喜欢的对话,他们是生命已经走到了最后,他们经历的生命之重也已经变成过眼云烟。此时的他们,在不大的舞池中来来回回,特蕾莎的头靠在托马斯的肩上。正如昆德拉说的他们现在拥有着忧虑的幸福,忧虑的是:已经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站,幸福的是:他们还在一起。

84、再来说说托马斯,他因为前一段不太成功的婚姻,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灵肉分离,只爱上女人的身体,绝不掺杂爱情。于是他拥有了众多的情人,他极尽享受着这种不被束缚的自由。直到遇见了生命中的两个女人。

85、 这儿安息的不是父亲、兄弟、儿子或者祖母,而是名流、政要和头衔及荣誉加身的人物……

86、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87、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88、流亡瑞士的女画家萨宾娜在日内瓦结识了新情人弗兰茨。弗兰茨是在大学任教的讲师。这对情人的不断交往,同样造成了令人窘迫的局面。在弗兰茨决定与萨宾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萨宾娜却不声不响地消失了。弗兰茨虽沉溺在对萨宾娜的爱恋之中,并决定与妻子克劳迪离婚,同萨宾娜结合,但他根本不能了解萨宾娜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萨宾娜的不辞而别把他推向了一个更为窘迫的尴尬境地:离开了妻子和家,但又同时失去了热恋的情人。然而,弗兰茨很快又惊异地发现,这种窘境也给他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自由和新生。这种突然降临的庆幸,又使他与一位学生情人同居生活在一起,从而使他摆脱了把爱情理解为一场战斗的那个可怕的妻子。萨宾娜离开日内瓦后,在巴黎定居。几经沧桑,几经漂流,她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强烈的虚无感包围了她,她悟出了人生的奥秘。在巴黎她收到了一封布拉格的来信,得知托马斯与特丽莎已死于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这一死讯更增加了萨宾娜的虚无感。

89、食色,性也。不高也不低的本能需求,不需自责、不必自满。

90、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没有了之后,她再没有什么可背叛的了?按理说,她应该感到幸福,可是她却感到了无比的虚空,无法从忧伤中振作起来。 

91、  米兰·昆德拉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现代性”的(但他一点儿也不“后现代”,),他对“现代性”的各种“反动”又做了某种“反动”(或“反思”),负负得正而有所回归。他不是要“面对未来”,将历史作为包袱抛弃掉而轻装前进,而是反向回顾,对“过去”保持一种敬意和温情。在他看来“现在”只有指向过去、依附过去、涵涉过去,“现在”才能成立,才有意义。有“过去”之光照耀于“当下”,当下才顿显意义和美感,否则每一个“当下”便都成为飘忽的虚影,不知所谓、了无意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就是“魅”------“过去”存在于“当下”,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可心通而不能目视。总之,“现代人”是向前看,让“过去”过去,而米兰·昆德拉是“向后看”,让“过去”回归现在,或者说让现在连接“过去”,于是这就产生出“美”了。“美”只存在于“过去”,更准确一点儿来说“美”只存在于虽立足现代而对过去的回望。“美”不可能存在于未来,未来对于每一个当下来说只具有浪漫化了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往往经不起检验,到来的现实往往将梦幻击得粉碎。只有“过去”能给人以美感和慰藉。“过去”虽然看似过去了,但它却真正开始属于我,“过去”反倒是我们真正能把握到的“存在”,其它的都将归于消逝------包括旋生旋灭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