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两个优秀学生(文案精选6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09 08:01:08 浏览59

谭嗣同的两个优秀学生

1、每当站在您墓地或葬我祖父林圭等烈士的庚子革命烈士墓地时,忍不住悲从心来,那是撕心裂肺的痛……罗伯特.弗洛斯特曾经说过:“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让我的人生如此不同”。我常想,我无法选择我的出生,尤其是人迹更少的英烈之家。但我绝不能忘记先辈们如此不同的人生!有些事,于时光之中,会刻骨铭心,虽慢慢远离,却永不消融……

2、    我是初三1班李天卉。我勤奋学习,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在知识的海洋里,是一个快乐的畅游者,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不断塑造日益丰满的自己;与同学们在交流探求中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3、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晚清思想家、政治家,湖广总督谭继洵之七公子。参与湖南维新运动期间,开办算学社、任教时务学堂、创办南学会和《湘报》,担任江苏候补知府期间著有《仁学》,1898年被授予四品军机章京,入京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遇难。

4、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需要懂得自己必然要承担的相应的责任,而且还要学会负责。只有对责任负责的人才有真正的责任感,真正的责任感的人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得到人们的谅解,也能赢得自己的尊严!

5、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6、    在日常中,我总是帮助一些学习较为吃力的同学。我知道评选最美五中少年只是个开始,我会加倍努力,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斗。

7、      1912年,梁启超回国担任司法总长,当他目睹袁世凯种种专制之举和暴露出的复辟苗头时,愤然辞去司法总长一职,并在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后,冒着极大危险逃出天津,与蔡锷合力发动护国战争。蔡锷曾有言:“袁世凯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随后,蔡锷辗转回到云南,他通电讨伐袁世凯,率领护国军入川,激战十万袁军,终使其溃不成军,袁世凯惊惧而亡,八十三天皇帝梦得以终结。或许是因戊戌年之事而抱愧死友,梁启超曾在事前与蔡锷约定:“事如不成,不跑租借不跑国外,甘愿赴死。”

8、    我性格开朗,品学兼优,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勇于创新,追求尽善尽美,一言一行力求展现新时代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美德。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们的熏陶感染,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种子,使我一天天茁壮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9、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他说过一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我们从传统教科书上只知道他是一个革命殉道者,但是张灏先生通过分析他思想发展的脉络,指出他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的殉道更多的是出于对实在幻境的虔诚,他因此由反对现存社会政治秩序而无畏地走向死亡。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对学界有何启发意义?

10、    我是初三十二班的王颖。在班里担任语、数两科的课代表。学习中我踏踏实实,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一些问题,生活中我总是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喜欢音乐,奈何五音不全,不过还是想着去努力一下。我对解数学题有种独特的兴趣,所以在以后我想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11、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12、江标(1860-1899):字建霞,江苏苏州人,晚清维新派人士、思想家,翰林院编修,任职湖南学政,协助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变法失败后被革职。

13、_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主席台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4、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15、随着空间的跨越,我们完成了时间的转换,来到那火热的年代。

16、       1894年,谭唐二人前往武汉,想入两湖书院读书,在名额只剩一人的情况下,谭嗣同将名额让给了唐才常,因此,谭嗣同终生无缘入任一书院读书。并且,在书院就读期间,谭嗣同还曾帮助唐才常谋求工作以养家糊口,并在他急需用钱时四处借钱凑足银两悉数奉上。满怀感激的唐才常在致其家人信中言及:“复生平日如空山之云、天半之鹤,不可稍干以私。”并叮嘱家人切莫辜负其好意。出身于封疆大吏家庭的谭嗣同,并未与家庭贫寒的唐才常产生任何隔阂,二人亲密共事多年,历史上提及谭嗣同的事件,也多与唐才常相关。

17、    欲速要独行,望远需同心!我坚信,中华美德要大家共同践行,社会进步要人类一起努力。

18、1988年我在香港第一次见到他,他当时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应聘到香港科技大学担任讲座教授。他很忙,为琐碎事务所困扰,但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问题。1999年我在中文大学工作过一年,我有空就从中文大学乘地铁到清水湾畔科技大学去看望他,通常下午去,在那里吃晚饭,跟他聊天。他的生活很有规律,因为心脏动过手术,只能吃一碗没有油盐的面,大家戏称“张公面”。虽然他从来不写时论文章,但我可以感觉他内心的关怀,他一直关心着海峡两岸和世界局势。他对人彬彬有礼,始终保持着和蔼的距离,并不是那种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的学者,但当你跟他深入接触后,你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炽热。

19、     我自信但不自大,我活泼好动但也会沉静思考、学习使我快乐,我快乐的学习着。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让自己成长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好学生。

20、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感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活力豪迈,也感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白色恐怖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21、又比如在维新运动的时候,谭嗣同并不懂得循序渐进,而是一刀切的主张直接了断的废除科举制,这一举措使得那些整天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一下子没有了晋升的门路,这就导致了士子们对维新变法从开始的反对最终到了憎恶的局面。

22、大家都熟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威震敌胆,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南宋末年,宋朝江山土崩瓦解之际,文天祥奋起卫国,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誓死不屈的决心。古罗马有一位叫马塞尔的英雄,当祖国遭受敌人的侵略时,他带领人民奋勇杀敌,在战斗中不幸被俘。敌人威胁他如不投降,就把他烧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马塞尔临危不惧。他慷慨陈辞:“为了祖国免遭强盗的蹂躏,我即使葬身火海也在所不辞。”马塞尔的生命被火神吞噬了,可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罗马人民努力奋斗。

23、还有闽东游击战中,官岭很重要,如官岭的单岔处“官岭战斗”遗址,有闽东闻名的“高山小红军”故事。有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先辈领导的社洋分田分地运动。有“龟山之战”等遗址都很壮举的。

24、现在康先生的生死还不知道,那么程婴和杵臼,月照和西乡,就让我和您分别担任这样的角色吧。”就相互拥抱告别。初初初九三天,谭君又同侠士王五共谋救皇上,这事终于没有成功。初十日,就被逮捕。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志士苦劝谭君到日本避难,谭君没有接受。

25、学生们不仅其言紧跟教习,还在行动中紧紧配合。林圭在其写给黄老师的信中可见一斑:“圭在乡,亦开有广益会,阅讲报学,一如南学会例),改书院(城南、求忠,并有更改之议。求贤改作武备院,业经出奏,亦已聘来教习。各府、厅、州、县之更改者甚多,浏阳为最。圭等将集同志,禀请改仰高为时务学堂),设茶务公所(集股开办,张雨又兼宛平学使),河北宛各贤县令变通县试(浏阳分六门;长、善首场,制艺以后,杂志论说;湘阴亦试时事),外人以吾湘为善变,斯言不虚。即不缠足会一端,每日趋登《湘报》告者数十计(湘省不缠足,开设《湘报》馆。圭等又分会于乡,易名卫”。 林圭不仅在家乡湘阴开设“广益会”,还于1898年4月12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加入了谭先生等创建的不缠足会(《湘报》第三十二号)。时务学堂不少学生先后用行动参与支持维新运动,并在日后与守旧派的斗争中仍旗帜鲜明追随维新志士,直至学堂改旗易帜。

26、从大一开始我就加入了湖南文理学院学生会,现任湖南文理学院学生会安全部部长一职。虽然除了学习就是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采撷世间最重要的毅力,秉承着“服务一种精神”及“创新工作理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27、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_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_、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28、◆ 他们是最美的五中少年,是所有五中学子学习效仿的榜样……

29、在这里,我作为一名优秀学生会干部代表发言,我觉得也是勉勉强强而已,因为我们身上缺乏那种勤劳、勇敢、善良和坚韧。在这里,我要借鉴一位老师,一位在演讲时被127次掌声打断的老师,一位在浙大名校学生心中最喜爱的老师,一位专业虽是理科,但对人文教育却非常看重,针砭时弊,呼吁中国的精神与价值,人称“愤青教授”的强哥,郑强教授!想必大家都有耳闻,但是,作为一名湖南文理学院的优秀学生会干部,我想说的是:

30、自从“四卿”进入军机处,这以后光绪同康有为之间的意见开始能够稍稍通达,决心要实行大的改革了。然而西太后及奸臣也就忌恨更厉害了,不到十天,政变就发生了。

31、在光绪帝尚未被圈禁之前,谭嗣同就已经在联络袁世凯商议“围园杀后”的计划了。可以说,光绪帝被圈禁乃至慈禧太后突然大怒要剿杀维新派,跟谭嗣同错误估计形势关系很大。

32、您知道吗?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经过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终于在您牺牲十三年后,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派推翻了衰朽不堪的清王朝,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腐朽的封建王朝早已一去不复返,您的理想已经实现。想必天堂的您和师友们、英烈们的相聚会少一些悲哀,多一些欢乐。当阳光在天空灿烂,我们不会忘记启明星的璀璨!

33、张灏先生与林毓生、杜维明等先生不太一样,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非常低调,不爱抛头露面,不主动与媒体打交道,不喜欢到处演讲,甚至出席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都很少,他只是安静地做自己的研究。他在香港呆了十几年,默默无闻,媒体上基本见不到他。但这只是表象,你不能因此说他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从他的著作中你可以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情怀,用我的话说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关怀。他是一个思想史家,一个康德式的沉思的哲人。

34、“皇帝尚在囹圄,作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如此有违天道,决计不可!”

35、每当五星红旗随太阳一同升起,耳边又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总会令我激动不已,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想起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6、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吧。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立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37、这就是荣贼心计极端险恶、极端奸诈的地方,慰帅岂有不知道的!”谭于是说:“荣禄本来有曹操、王莽那样的才干,称得上是绝世的奸雄,要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

38、◆ 他们是志存高远、静待花开的少年,怀揣“真善美”,向着梦想彼岸激情出发。

39、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40、作为一个山西姑娘,居然如此深入研究了解谭嗣同,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她的初衷在哪?

41、      晚清政治家和思想家,无一不与佛学结缘,在金陵之时,谭嗣同常至南京金陵刻经处听取杨仁山居士讲授佛学,并精研《华严经》。后来,谭殉戊戌之难后,为表示对亡友的纪念,梁启超亦曾多次前往金陵刻经处听讲佛经以示缅怀。金陵刻经处现今仍存原址,并且仍在延续着晚清之传布佛法之职能。

42、这一年间因为思念母亲,谭嗣同生了几次大病,形容消瘦,但仍然咬着牙不承认自己思念母亲。

43、祸因他而起,骨子里又有忠君思想的他,自然不能一走了之。当时担任他的保镖兼侍卫工作的人是大刀王杨角风老家沧州人,谭嗣同就策划过大刀王五去救光绪帝。

44、欧阳中鹄对自己的学生赞誉有加。他在给好朋友写信说:“复生天挺异才,通知世变,起而救时,得管子申韩之法,方之近人,殆曾惠敏之匹而精锐殊甚。”就是说他跟近代公子相比,可以比得上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很多方面还要超过他;在给谭嗣同的父亲写信是这样说的:“复生操守谨严,令名蔚起。论事极有见地,任事极有力量,实系达艺从政之才。如有机务,可令献谋。方之古人,如祁奚之有祁午,非过誉也。”这里借用晋大夫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自己的职位的典故,赞誉谭继洵谭嗣同就像古代内举不避亲的祁奚和祁午父子;他给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写信说:“复生想已来谒,函丈惜天下奇男子,不使贬辱,真所谓抑扬人杰,雕绘士林,令人感泣!复生才气横绝,为人所不能为,在前代近李文饶、张太岳,在国朝近李卫、田文境。任天下事必日起有功,任乡党事或太刚则折,以辅中鹄,实为相济。”这里把谭嗣同比作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宰相唐代李德裕和明代的张居正,评价非常之高。事实上,后来的谭嗣同作为改革家的声望,与明代张居正相比,实在是有过之无不及。欧阳先生可以说是慧眼识英才了。

45、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谭嗣同与唐才常这两位挚友都在三十三岁的年纪里终结在断头台上,现如今,浏阳老城有两条路,一条名为嗣同路,一条名为才常路,它们交汇在浏阳河边上,见证着曾经和过往。二人的以前的学生蔡锷为他们写成对联:“前后谭唐殉公义,国民终古哭浏阳。”

46、      一生致力于国家命运,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谭嗣同,不仅是湖南维新运动与庚子自立军起事的精神领袖,更是对梁启超、唐才常、蔡锷影响最深之人。

47、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

48、谭嗣同其实是一个很拧巴的人,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他,因为他的身上总是充满着迷之矛盾。

49、于八月十三日被斩于北京南城菜市口,年仅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围观的有上万人,谭君神态慷慨没有一点改变。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谭君叫刚毅上前说:“我有一句话!”刚毅走开不听,谭君于是从容就义。唉,多么壮烈啊!”扩展资料作者简介:

50、 跑马的汉子不穿鞋是什么感受?这位赤脚大仙说…… 

51、      在戊戌变法即将失败之时,二人同往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处寻求帮助,终不得成,在面对清政府大肆搜捕之时,二人立下“程婴杵臼、月照西乡”之约,终“一抱而别”,各自奔赴己之命运。谭嗣同于菜市口遇难后,梁启超将流亡日本,并将谭生前所著《仁学》刊载于他主编的《清议报》上,还悉心收集了谭嗣同的遗墨并妥善保存。在他日后的三十年时光里,但凡有人与他相忆谭嗣同之事,他都会悲不自胜,泣不成声。 

52、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

53、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有人却说他是祸国殃民的存在,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缘由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下。

54、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55、其实大部分的人在能够选择生死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选择“前者”,只要能够“生”,那之后就还能做很多的事情,可这次重要的改革是谭嗣同最重要的事情了,毕竟手中又没有权力,只是有想法,可却无处实现,可以说当时的谭嗣同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56、      为纪念亡友,梁启超将蔡锷生前所用的九狮刀、望远镜、勋章、军装等遗物收集起来(现存于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并在北海快雪堂建立了“松坡图书馆”,还在自己天津饮冰室别墅内的卧室墙上悬挂了蔡锷的大幅挂像,以示思念。现在的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中,依然留有梁启超和蔡锷当年居住并密议护国讨袁的房间。

57、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张灏先生于《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之外,专门写了《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足可见他对梁氏的重视。梁启超去世时,胡适所作挽联为“文字收功,神州革命;生平自许,中国新民。”他认为梁氏“一生著作最可传世不朽者”“颇难指名一篇一书”,他的结论是《新民说》可算是梁氏一生最大贡献。张灏先生在其著作中有专门一章讨论梁氏的新民说,且份量极重,评述也极为复杂,可谓与胡适先生慧眼同具。简略地说,应该怎样认识梁启超的新民说,它对我们今天的公民思想有何影响?

58、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真拿不出好办法来。当时在许多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是力主变法的。

59、今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特别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现在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_吧。

60、责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我们永远的义务。“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情,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事情。责任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是做人必备的品质。有了责任,平凡也能孕育伟大。20xx年感动中国的洪战辉,那稚嫩的肩膀上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整整12年,他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困难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责任的担子让他吼出“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大山”的时代强音。在他的心中,责任之重重于泰山,重于生命!洪战辉没有那么轰轰烈烈的伟业,他说:“我真的是个普通人,做的也是平凡事,只不过坚持下来了!懂得了责任,才会自立,一个人自立了,才会自强、自尊。”

61、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参加赴日留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