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书(文案精选93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09 08:00:26 浏览59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书

1、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它就是天理,将我们心中的良知置于万物之上,万物就有了天理。如果我们每件事都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不要再想第二遍,想得越多私心越重,有了私心良知就被蒙蔽了。如果一个人能始终坚持良知就能够获得成功,听起来很容易,其实做下来却很难,因为很多人都不能将致良知坚持到底,除了圣人尧舜孔孟还有王阳明。(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书)。

2、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3、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5、善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扩充它;恶念在心中萌发,觉察到它,就遏制它。知道、扩充、遏制,就是志向,是上天赋予的聪察明觉的能力!圣人只拥有这一点,而求学的人也只应该存养这一点。

6、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7、   感悟: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练,心才能得以调整。磨到最后,就是境界。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经典书)。

8、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9、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0、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1、为了让弟子们深刻理解他的心学,在赣州时他写下了《大学问》一书。《大学问》是心学入门课,是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大学》。他在《大学问》中说:“良知是件法宝,使用它不需要任何繁琐的程序,也不需要任何咒语,只要你按它的意思行事,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这是王阳明告诉我们的一个终极真理,用王阳明的话说,这个道理不是我告诉你的,它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12、《知行合一》是一本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传记。全传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扩展资料:王阳明的主要成就:

13、1527年,王阳明遵照圣旨,拖着病躯到广西戡乱。从浙江余姚到广西梧州,走了差不多五个月,而正常速度只需要三个月就能抵达。为什么那么慢?这其中的一部分是王阳明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一直患有肺疾,常年咳嗽,由于当时明朝盛行道术,所以王阳明多年来都是靠术士方药来缓解病痛,这些药里含有的铅汞等重金属严重摧毁了他的身体健康,加上一路来沿途跋涉,气候恶劣,路途辛苦,他又不幸患上了痢疾和脚疾,因此拖慢了行程。

14、(解读)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15、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16、  王阳明心学精髓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心中

17、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智慧——精选20句|心性之问

18、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9、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20、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21、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就是要去关照自己的内心,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去做事,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22、  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23、与此同时,某些朝中重臣却对王阳明嗤之以鼻,他们陷入一种矛盾的旋涡,一方面,需要王阳明的不世之功去平定战乱,另一方面又忌惮阳明心学思想,担心朱熹理学正统思想会找到侵袭,担心自己会坠入“魔道”,所以一味排挤打压他。

24、   感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所以做人要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盯在自己的心上。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以放开而坦然从容。

25、(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26、我们将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解读,前面为大家分享了:

2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8、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29、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30、  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31、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32、 顺其自然地做下去,那些让你寝食难安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33、这是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通过事上磨,心上觉,去除私欲,警察克己,让内心明亮清澈如镜,物来顺应,过而不着,就能修得如如不动的强大内心。

34、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印,也是他一生修学与智慧的结晶。“致”则有体认、扩充、践行三义。由“致良知”一语,我们便不难发现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一切圣贤学问,归根究底,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无非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只要我们恢复了本心之仁,也就是存了天理,也就是致了良知,从而就能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乃至超越善恶对立的道德境界,进入到“万物一体”的天地境界。

35、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恶,因为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

36、(解读)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37、 王阳明曾言:“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说,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38、   感悟: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39、《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40、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41、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42、大意: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事情。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了解与明白。

43、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44、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45、 没有人的一生是顺风顺水的,圣人王阳明也会有痛苦纠结,但是面对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乱,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

46、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47、  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48、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49、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50、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51、究其原因,按照王阳明后来的反思,就在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会导致“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的结果。换言之,就是心与理割裂为知与行断成两截。

52、   感悟: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就像王阳明那样。

53、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54、原句: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55、  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56、  王阳明心学精髓空想而不实践,就是一场空

57、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8、大意:学习应该反躬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59、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60、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各占其曾国藩只算半个(曾国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附:曾国藩识人术:做人,有两种贵相;做事,有两种富相))。

6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之分。它所有的善与恶都是人强加给它的。

62、   感悟: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63、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王阳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心学大师的角色。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和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他给弟子们上课,要他们静坐去除人欲,同时又让弟子去“事上练”,告诉他们只有经历多了,才能不断反思、修炼,达到山崩不改色、地摇不动心,宁静于内外的境界,才能达到致胜决断、知行合一的境界。

64、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从小就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65、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6、大意:好比人走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67、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68、(解读) 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自己的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阳明先生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69、  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70、(解读) 可贵之处不在于没有过错,而在于能够在犯错之后虚心接受并改过。人都会犯错,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71、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72、   感悟: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73、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74、静不静,动不静。当心恐惧是思想。为什么要区分动和静?

75、(解读) 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就会获得好处,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76、(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77、  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78、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79、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80、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81、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82、人人皆有良知,为何有人会流芳千古,有人则遗臭万年?为何有人出类拔萃,有人却碌碌无为?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恶人?

83、原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84、他在所著的《传习录》中说“心即理”,即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不需外求,知行肯定是合一的。而实际上,知行合一的实践只是“致良知”的前奏,阳明心学真正动人心脾的地方在于“致良知”。“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的“致知”,它的运行原理就是按照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

85、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86、(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87、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88、人的一切起心动念都是知,也都是行。换言之,知和行其实同为一个心体的两面,“知行本体原是如此”。既然知行都不离本心,那么对于王阳明来说,“知”就不仅是程朱理学求知问学之知了,而更是对本心的体认;“行”当然也就不仅是外在的道德践履,而更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进而言之,一旦体认了本心,自然懂得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所以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回过头来,一个人会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自然可以处处体认本心,所以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9、通俗而言就是,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90、王阳明当时就在花园赏花,听到薛侃的叹息,立即察觉到传播心学世界观的机会来了,于是接口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91、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92、其次,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在悟道成功后,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心学理念,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他走向世界舞台。真正让“知行合一”的心学威力影响世界的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运用到平定战乱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大业,他荡平江西匪寇、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民族战乱,成为神话一般的战神,也成为朝中忌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