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作品风格特点(文案精选6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8-01 08:45:25 浏览59

史铁生作品风格特点

1、我对史铁生的母亲非常崇拜,《我与地坛》写他到地坛去,有时候会待很长时间,他的母亲想说又不想说,非常宽厚,我觉得现在很多女性做不到。您怎么评价他的母亲?

2、202019年度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推广大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聂莉博士

3、所以,我不愿意从很多角度一齐发力,来分解《那个星期天》。

4、是的,没有引号的段落,徐瑞聪读的很平静,但是,这个小男孩子明明是很不平静的,明明是相当焦急、出去的愿望很强烈呀,那么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平静呢?(史铁生作品风格特点)。

5、这些天,除了在剧院给演员排练外,陆帕还要去拍影像资料,因为这部话剧是以“电影做舞台背景”,炎热的天气,如此强度的工作量,可是年过七旬的陆帕却并不显疲倦,耐心而又尽可能表达充分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

6、《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7、我去三次地坛,因为这是我了解史铁生的关键的地方,让我感动的是史铁生在作品中描述母亲怕他想不开,跟着他来到地坛,在偷偷地盯着他,他假装不知道,可是母子两人又都彼此知道已经被对方发现。这就是我解读这个剧本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要去地坛看草木,看地坛的春天和秋天,我想找史铁生和母亲互相躲藏的地方,但是找不到了,奇怪的是,我在天津找到了。可能带些讽刺,但拍摄影视作品就是这样,作者描绘的地方有可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因为他所描绘的大部分是在作者想象力中,不一定完全是实际地方,我们找的不是地理位置,而是作者脑中的地方,所以并不好找。

8、而要进入如此直面自己与存在真实的深入思考境况,则需要设置特别的情境,需要很强大的逆境逆向的推动力,打破人们及个人的日常习俗与习惯的层层坚硬的壳,才会使人更加深切真实地看到自己与他人多种不同的面孔,看到许多平常隐秘在自己心中的黑暗里看不见的东西,看到凸凹不平、爱恨纠缠、善恶美丑真假交杂的人生真相。所以,艺术家们往往将人物放置到战争、灾难、疾病等厄运中去折腾磨炼,如将人物扔到碱水里多泡几次一样,才会使人物切身体验、观察和感悟到其背后的深刻人生真实与哲理。实际生活中也正是这样,经历过磨难的人往往对生活具有更加独特深刻的认知。

9、那么大家怎么理解这个“人为因素”的干扰呢,也就是怎样理解《那个星期天》母亲这个形象?

10、我还在他房间里看到这样的字条:史铁生不接受记者采访;史铁生听人叫他老师就打瞌睡;史铁生健康状态不佳,谈话时间一长就气短,气短就是伤气,伤就经脉失调,失调就离死近矣。而史铁生还想多活几年,以看到共产主义的好日子。故请君适当把握驻留及谈话时间。多有冒犯,万望见谅。看罢我就笑。他也笑,说,没办法,只好这样。但你例外,你例外……他的书柜上也贴着条:本人嗜书如命,概不外借,烦请免开尊口。这个条我很熟悉。因为我也曾在书柜玻璃前贴有这样的字条。

11、《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2、(点)相比较铁凝的《盼》,大家看这个小女孩啊,好唯一的阻力就是天气,天气达成了他的心愿之后,你看他的脸色是多么放松啊,这种快乐是多么单纯!

13、再就是,莫非在床上与爱人杨花儿在一起的那一段戏。与现场演员表演同步,一样的影像同时空在进行,且紧贴着演区,放大数倍地直立在后面,与现场表演成为一个整体。这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莫非和杨花儿的灵魂正从肉体中,从现实的存在中脱离出来,审视着自己。还好像同时在发问: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不这样?

14、第说的话要相对的简单,比如这篇文章,就是“走吧,走吗?还不走吗?”而另一个说“等会儿等会儿再等会儿”,如果对话内容太多了,先说a,再说b,再说c,又不用引号,读者还是会有凌乱感;

15、史铁生的散文还运用了大量的具有口语风格的拟声词,通过这些词语的使用,使表达更形象,更具动态美,从而通过一个外在自然景象的有声描写,实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

16、(点)请同学们看这两段话。从字面上看有引号和没引号二者有什么区别?

17、莫非·专家说|李伟:这个戏最重要的意象应该是酒瓶,而不是轮椅

18、后期史铁生还写了很多作品,包括《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等,他越来越不在乎读者对文学的正常需要,按照自己的内心去思考,变成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但《务虚笔记》非常值得推荐。小说不是写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故事,而是写一种命运。

19、在通读《史铁生评传》这部书稿之前,我一直没太弄明白,叶老师为何如此喜欢史铁生。叶老师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把《史铁生评传》整部书稿读完,我才找到问题的答案。原来,叶老师对先锋的理解有自己的标准。在他看来,文学的先锋性主要不在于形式的先锋,而是在于精神的先锋。在形式的探索上,史铁生虽说比不上余华他们,但在精神的发掘上却遥遥领先。因此在叶老师眼里,史铁生才是中国当代最具先锋性的作家。

20、(点)我们来看,这位同学是从结果和原因来评价《那个星期天》和《盼》的不同点。

21、13 您刚才提到了恐惧,您现在内心恐惧什么吗?

22、采访在下午1点结束,陆帕匆匆吃了几口早已放凉了的“早饭”,然后将去机场飞往加拿大,忙碌中的陆帕像个年轻人,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而采访中他说道他无法在自己的国家施展拳脚,而要奔波于世界各国。在陆帕的心中,他并不在乎“国际大师”这个称号,相比之下,他更热爱在自己的国家做好自己的“本土导演”。

23、晓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于湖北保康,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人民文学》《收获》《花城》《作家》《钟山》《天涯》等刊发表小说近500万字。曾获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届林斤澜小说奖、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湖北文学奖。《花被窝》《酒疯子》《三个乞丐》分别进入20202015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

24、在史铁生看来,我们的语言、叙事逻辑都出现了问题,其症结在于国人在表达思想和审美情调之时,话语方式已被世俗化了,都是世俗的语言,不能生长出思想和智慧来,或者说不能够拷问存在的实有和虚无。

25、  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般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26、现在很多戏喜欢用多媒体影像来创作表现,但很多是仅仅止于主题说明、信息补充和气氛营造等层面,离哲理观念自身的感性形象化直观有机呈现形态还很远。

27、最后,我要用史铁生深沉的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出生以前,太阳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重来。”

28、以《假面·玛丽莲》、《伐木》和《英雄广场》给中国戏剧带来巨大冲击的陆帕,今年将首次与中国合作,将作家史铁生的《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成戏剧《酗酒者莫非》,于6月与中国观众见面。如今,《酗酒者莫非》正在紧张排练中,陆帕对该剧的投入让人领教了何为“大师”。

29、一句话,在同学们写作的翅膀还没有坚硬之前,老老实实的用引号。

30、所谓的成长,很多时候是厘清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是非”,“人与自然”的边界。

31、那是我跟史铁生的第一次见面。此前,我们都给《今天》杂志写过稿子。虽未谋面,但可以说神交已久。每当清华附中的校友们聚会,都会有同学说:“咱们清华附中原本是学理工科的,如今一‘文革’,数学专家、物理学者没出几个,倒出了不少作家!”是的,在陕西插队的出了史铁生、陶正,在我插队的山西太谷县只有八十多位村民的小山村大坪,竟有郑义和我都耍起笔杆儿,张承志在内蒙古插队,比我高一届的作家张明是从新疆石河子劳改农场里横空出世的,谭甫成是内蒙插队的……徐晓也曾跟我说,有个跟你同名不同姓的在陕西插队的,也是清华附中毕业的史铁生,小说写得特别棒,有机会你们见见。

32、  本文是一篇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在内容上,本文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内涵深厚。

33、5 您每部作品都要下这么大功夫吗?您非常喜欢改编作品,例如这几年伯恩哈德的《伐木》、《英雄广场》,是因为您喜欢这些作品的批判性吗?

34、在这部戏里,陆帕为他自己的哲理化感受与观念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有机一体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影像与演员现场共在的一体化的表演方式。它既是存在与真实的观念,又是陆帕个人所感受到的这种观念形象自我敞开式的具体感性化呈现。影像和现场的共时空真实互动交流性的存在,让观众感到人生的真实又虚幻。就是影像本身,也具有真实与虚幻的双重特质。面对影像,莫非和我们自己都会在不断地拷问自己,哪个及怎样才是真实的?是现场演员表演的存在,还是影像里的人生片段映现?我们时常会感到,影像的虚幻比现场的演员存在更为真实。而人生就是这样一种状况,生命像流沙一样,现在随时会变为过去,变成记忆,以影像的存在方式留存在脑海里,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冒出来,涌到自己的眼前。对未来的欲望与想象,有期盼,也有恐惧,其在心中的影像也会如海浪一样挤压拍打着现实的存在。清醒与梦境,现实与想象,活着与死亡,灵魂与欲望,存在与虚无,过去与现在与未来,明亮与黑暗,写作与被写作,注视与被注视,包括台上与台下,戏里与戏外……在不确定的偶然相遇与影像交织中,人们痛苦着,欣喜着,期盼着,挣脱着,投入着,逃避着,思考着,怀疑着,探寻着,迷茫着,以现实真实或虚无真实的方式变换着,纠缠着,或单独或交织在一起地感受着,存在着。

35、和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36、拍史铁生的这部作品要感谢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的推荐,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人,钱程给我介绍了这个作品和史铁生的故事,我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史铁生这个人产生浓厚兴趣,别人帮我翻译了他写的《我与地坛》,这个剧本和《宿命》《合欢树》,对他的了解慢慢越来越多。能够导演这部作品我非常激动,因为我认为史铁生对全人类的了解非常了不起,回国后我会找个出版社出版他的书,现在在波兰居然还没有出版过史铁生的书,真的很可惜,史铁生来得太晚了。

37、以后,我们每年大约能见上一两面。那大约是他每周三次透析之后。听说他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我们也不好多去打扰。只有作家张明从台湾或者广东来京,召集大家一起吃个饭,叙叙旧。每次,都是趁他做罢透析后从医院直接拉到饭店,直至他感到疲倦告辞,我们才各奔东西。

38、借助酒力,他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39、这部戏不是完全从零开始,因为有史铁生这个作品,但是他本人对这个作品也不太满意,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也不好拍,因为戏剧和电影那时也不能结合,对他来说,这个梦想不能实现,现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做到,我把他的剧本当成初稿,慢慢补充增加了很多内容,这个作品可能与完成的时间有关,显得还是有点幼稚,没有丰富的戏剧舞台知识,舞台上只有一个人是活着的,其他人都是在电影里,所以我这次拍,比例要调整一些,要增加很多新的人物,比如酗酒者妻子等,还有个老鼠,代表另一个自我,与自己说话。

40、请同学们记住这两篇写“盼”的文章,到初二的时候,我们还将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鲁迅先生的《五猖会》。它和铁凝的《盼》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又有什么不同呢?又体现出鲁迅怎样的写作风格呢?这个问题,这种思考,将持续到初二。

41、有一点可以预测,史铁生一半以上的作品会逐渐退出读者的阅读,但有《我与地坛》的存在,读者可以维持在一定的数量。在90后、00后的青年时期,史铁生的作品会发生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很有价值。00后这一代人的自我意识非常强,他们很愿意把自己和身边的人、和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区分出来,不那么容易受左右。他们天然的具有接受史铁生的基因,价值观更接近,未来的可持续性作用可能会更大。

42、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冰教授

43、其他如莫非和母亲及妹妹在一起的段落中的影像处理,也别有意味。

44、这份无奈让我们沉重,就是这种无奈和沉重,造就了史铁生“沉郁”的风格。

45、只要孩子的心愿达成率不是100%,那么他们就有失落的时候。

46、《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47、这种影像的运用,是酗酒者莫非的存在真实本身的形象化呈现。它不是一个说明性的东西,而是实现了戏剧语言与表现对象有机统一的形象一体化。

48、现在我们来进行第3题,(点)这是从“对话描写语句的长短”上,其实就是字儿的多少上来看,人物的心理感受,(点)请同学们看第1份答案,你觉得他的回答靠谱吗?哪位同学开麦回答这个问题?

49、一是巧妙的构思。文章以树象我,似树似我,亦树亦我,树我合不知何者为树,何者为我;文章写的是“合欢树”,言的是母子情,亦树亦情,借树言情,构思极为巧妙。

50、《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51、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52、我们接着来看第二题,(点)这是从对话描写的数量,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点)大家请看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先“稀疏”,就是开头对话描写比较少,后来到了第四五自然段,因为文章中的“我”特别焦急了,所以对话描写就多了,最后到了傍晚,已经知道肯定没戏了,反倒一声不吭不说话了,瞧这位同学答出了分布密度由先期“稀疏”到“密集”最后为0这种变化。

53、一是巧妙的构思。文章以树象我,似树似我,亦树亦我,树我合不知何者为树,何者为我;文章写的是“合欢树”,言的是母子情,亦树亦情,借树言情,构思极为巧妙。

54、大家看它的关键词,“语言描写最多的”,这是不是回答的上一题语言描写的分布问题呀,而第3题问的是“句子长短”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位同学跑题了。

55、史铁生的原作《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与陆帕《酗酒者莫非》的再创作,也是如此。他们通过酗酒者非同常人的视角、体验与反思观察,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一种对生命真实存在的深刻体验与探索。所以在我看来,酗酒者莫非不是一个表面看上去的醉鬼和残疾人,而实质上是一个生命与世界真实的探寻者,是对生命、生活与人生的一种特别的体验者、思考者与揭示呈现者。正如莫非这个名字一样,莫非及陆帕的一切行动行为的本质目的在于去假求真,他怀疑和厌恶虚假,并努力探索虚假和真实的界限,进而达到驱除虚假,做一个讲真言、行真实的真人。

56、史铁生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57、在聊所读过的书时,我们聊起了卡森·麦卡勒斯这个孤独的心灵猎手(美国南方女作家,很年轻就半身瘫痪、缠绵病榻,五十岁便告辞人生)及她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他说,他也非常喜欢这个作家。我们甚至还背诵了该篇的开头:“八月的下午,路上空荡荡的 /尘土白得耀眼/头上的天空亮得像玻璃/枯坐在百叶窗后的女人/倾听着来自大地深处的/被束缚者的歌唱……”毫无疑问,我们在她身上找到了相当的默契和共识:一个身患残疾的博大而平和的灵魂,在冷静地审视人类文明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故事——众多的所谓的四肢健全者,其实灵魂残缺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他们的很多在他们看来是所谓正常的生活,其实都是病态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在危害自己的身心,而且为地球蒙羞并贻害子孙后代。相对来说,身患残疾的人,即使有所危害,那也不过是在很小范围之内。就是说,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有权力审判所谓健全人残疾的灵魂。

58、身体状态与他们的文学有深刻关系,但读作品还是应注重他们的精神世界,对文本以外的个人生活少点关注会更好。随着时光流逝,这些东西终究会被人忘记,除非变成作品,变成精神内涵。我们阅读时知道这是作品的来源,但也不用看得太重,更不能局限在这件事上去讲。如果用身残志坚理解《我与地坛》,就脱离甚至违背了史铁生的本意。身残志坚讲个人奋斗,追求成功,而史铁生认为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千万种人生我们可以去过,甚至残疾的人生也是一种人生,也可以去过。

59、相比较铁凝的《盼》,她唯一的阻力就是天气,天气达成了她的心愿之后,你看她的脸色是多么放松啊,这种快乐是多么单纯!

60、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61、在这里来一个小小的插曲,大家以后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老是“作者作者”的,这个习惯可不好,并不是文章中的作者,都是文章中的“我”,即使有的散文,作者也不一定等于我,因为有的时候“我”只是用第一人称而已,所以以后回答问题尽量不要出现作者这个词儿,要用“我”,并且“我”一定要加引号。

62、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邓晓芒评

63、陆帕对史铁生的作品相见恨晚,《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是史铁生唯一用戏剧剧本形式写成的小说,1996年发表在《钟山》第4期。之前,林兆华一直想排却始终没排,“小说里有戏,有电影,非常丰富,排起来很费劲。”

64、那天,具体讨论的是什么已经忘记。只记得从此后我们见面就多了起来。他那时在一家街道工厂里画鸭蛋,我在二商局一家集体所有制工厂里当门房打扫卫生烧锅炉。再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赤脚医生”孙立哲,跟史铁生一起在陕西插队,返京后曾在北京第六医院里当大夫,这家医院恰好是我所在工厂的合同医院,有时,为了突击一篇稿子,我必须泡病假,便找他去开病假条。

65、如果大家还是没搞得太明白,也没关系,以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例子。

66、内容如下:史铁生先生是一位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的现代文学家,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

67、另外,即使同样的作品,比如史铁生的这篇《那个星期天》是在考场上写的,批卷老师照样可能判低分。因为考场阅读老师读的很快,就是为了给你打个分,他不带着审美的心理来读一篇文,他来不及好好琢磨琢磨“哦,这里没有引号,这里为什么没有引号呢?原来是有这么大的好处呀”,他可没有时间考虑这些,他也没心情考虑这些,所以,没有引号,反倒让老师读不明白。读不明白的后果,当然很严重?

68、第一部分以年岁为序,选取生活的三个镜头:“十岁那年”“二十岁时”“三十岁时”。这三个镜头是“我”成长的三个阶段,概括了“我”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浸透了母亲的心血,耗完了母亲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