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原文(文案精选10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7-22 09:56:11 浏览59

阳明心学原文

1、阳明先生又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宝藏,一轮明月在心间,良知良能本自具足。(阳明心学原文)。

2、就像是收放心,博仁老师解析说要有东西是定在那里——由它们做根基发展,才能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不受外物影响的选择判断。(阳明心学原文)。

3、突然,在深夜,我意识到了认识事物的目的,我开始认识圣人之道。我是自给自足的,要东西是不对的。

4、如同我们对待孩子,我不止一次提到知识加爱等于造就,知识减爱等于控制。这个爱是敬畏生命本身的情感,但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血脉感受。

5、为了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为了避免后期出现类似情况,一方面要在具体细节落实上下足功夫,更重要的是要让负责相关环节的同事心中有事,心上重视了,事上才能重视。心上有漏,事上有危。

6、阳明先生认为在具体情况下,要想知道怎么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研究行动的具体办法。但后来他的追随者们觉得直觉也就是本心,可以把所有事都告诉我们,包括知道怎么干。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部分。

7、可见王阳明并没有排斥生死问题,对王阳明来说,生死问题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于此处不能通透,便是于大道还有欠缺。所以在生死这个问题上要看得破,透得过。

8、心得:率先垂范,不是只做表面文章或者单纯做点具体的活,看起来像是不务正业,但实际上能有效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更能以心唤心、消除沟通障碍,促进日常管理工作。

9、⑦摩顶放踵:从头项到脚跟都磨伤,形容不辞劳苦。出自《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0、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1、心得: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尤为重要的存在,它决定你的成长、决定你的未来,更决定你存在的人生价值。不要在那些负面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12、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13、乔白岩先生回答说,我非常赞同。等我稍年长一点之后,喜欢上了文词,一字一句都要去追根溯源,从宋唐开始,往往追寻到汉魏这些朝代。学习需要自己去深入研究。

14、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15、原来在阳明先生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也都在求取功名利禄,对于成圣成贤,品德修身不多。跟现在情况大致相同。可见,时代不是问题,问题还在每个人的本心上。

16、项总的分享让我想起了两个词,一个是道在低处,一个是扫地僧。为什么扫地僧往往是最厉害的,因为扫地僧看似天天在扫地,本质上是通过扫地不断地扫除了心上的不明和贪欲,不断地扫除了心上不好的起心动念,扫除了心上的灰尘,是通过扫地来练心上功夫。项总在清洗的过程中,本质上也是一个洗心的过程。

17、最后,博仁老师说一定是自己搞明白了才能够跟别人说清楚,这种这点我非常认同。

18、每一行到最后比拼的都是“格局与境界”,而不是专业技能。就拿摄影行业来说,比拼的真的不是你的技能到底有多好,拍摄得多么完美,而是你能不能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的作品能不能和更多的人产生一种链接,或温暖,或启发,或触动……

19、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员工外调的好评,也相信一定能做到。

20、❤译文:诸位学子随我在此学习,盛况空前。我唯恐不能有助于诸位,特提出四项教规进行劝勉,以此回应诸位的拳拳之意: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诸位定要认真听讲,切莫轻慢忽视。

21、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

22、“身”是比较好理解的,大家照下镜子就能看见了又能触摸并感觉到它的存在。“身”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物质形式的存在,《传习录》180章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这个陪伴我们几十年的肉身就如刘老师比喻的电脑的硬件。但是如果只有这个躯壳没有控制系统的指挥那就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所以能够主宰这躯体的就是我们的“心”。

23、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24、李道夫是阳明先生的弟子,在《寄李道夫》这封书信中,阳明先生指引李道夫在传播圣学的过程中践行中庸之道。

25、案例:适时选择闭嘴,不是妥协认可,有时也是一种尊重和聆听,用商量沟通的方式替代那些冲口而出的“激情”,会让对方更乐于接受,也会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26、最后,博仁老师说一定是自己搞明白了才能够跟别人说清楚,这种这点我非常认同。

27、我们知道因为时代的特性和发展,让现在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都不是很了解,为了让这篇总结更有可读性,我也做了一点功课。

28、●“王道”和“霸道”有何不同?以人为本是目的而非手段。真正行王道之人,心为民,行也为民,匍匐在地,将民众高高托起,所以“民莫不信”。而行霸道之人,则是借“博施济众”来收买人心,名义上“志于道德”,实际不过是为了满足私欲的功利之徒,是欺人,更是自欺。

29、南宋淳熙二年,晦翁先生(朱熹)与象山先生(陆九渊)相会于江西鹅湖寺,就各自的理学和心学观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著名的鹅湖之会后,朱学逐渐大兴于天下,陆学日渐式微。但三百多年后,在阳明先生首提“致良知”三字的明正德十六年,阳明先生特意为象山先生写作了此序。

30、阳明先生首先肯定李道夫对于圣贤之学的认可与热爱,就好比一个孤独的人,身处空谷之中,听到了另外一个人的足音,自然感觉格外亲切。

31、所以,常人首先要看破世间声色名利,这是第一步,这一步做不到,看破生死更是免谈。做到这一步之后,内心对生死的挂碍就会愈来愈明显,就好像冰山的下部终于慢慢浮出水面,这种执念会弄得你茶饭不思,念念想解决此难题,而这时正是用功时。如果没有这种大的疑问,很难精进用功。

32、●很多时候我们都把“仁义”理解小了,“仁”并非是简单的“善”,而是至善,也就是无善无恶的状态。求善与求仁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前者是“外求”,后者是“内求”。“仁心”是纯粹的良知,“一”以贯之,就是“道”。

33、原因:自己很多时候很容易为做不到的目标或事找借口或抱怨,心性不够沉淀。

3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5、大家好,咱们11组的各位老师早上好,很高兴也很荣幸由我来开启新一周致良知的学习和践行,感恩与各位的相遇!

36、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37、目标“多敞开心扉,不把不高兴的事压心底”。

38、观照、反省、引导是净心的三个功夫,苗总处理的这件事情,已经是在观照和反省上下功夫了,首先观照到了自己起了一个抱不平的念头,继而开始反省,意识到应该内求,找解决办法,因此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39、不过也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搞明白和教别人同步进行,因为教是最好的学。所以这样的分享其实也是传播的一种,也在用教的形式,但更谦卑,因为听我们分享的人有很多更有智慧的。

40、当然,坚持自我和坚持本心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我收获的第2点。

41、●“道心精一”之谓“仁”。阳明先生将“精”字落在了“仁”上,因为儒家的核心就是“仁”,要走进天下民众之中,以仁爱之心亲民、爱民,将“仁”字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42、乔白岩先生乐了,马上回答说,的确是这样的。我小时候痴迷于下棋,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了,每天想的就是这一件事。一年下来,打败乡里所有人;三年之后,全国找不到对手了。学习确实需要专注。

43、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找不做的理由,就是私欲。而如果每个人都秉承良知分辨是非,就都可以成圣成贤。

44、道是格局和境界,在心上用功去除不明和贪欲就能提升格局和境界。

45、陆九渊把心学的大致轮廓描绘了出来,但却没解答:天理在人心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善是什么?恶是什么?私欲是什么?良知良能又是什么?人心的本体又是什么?也没把自己的理论跟儒家的经典进行有效的承接和融合,也没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践论和方法论。

46、相对来说,朝着一本好的传记方向去写的,只有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王守仁评传,这是中国思想家系列传记中的一本,介绍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算是面面俱到,但个性方面与明朝时代的关系没怎样涉及分析和书名的评价,但这是一本相对严谨的传记,立意比其他那些通俗读物高得多。

47、对中外近代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48、在别人看来可以大书特书,为之荣耀的军事成就,但在阳明先生看来,却是不要紧的小事。这是为什么呢?

49、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同样激进趋利,圣贤们只好告诫大家各司其职,各勤其业,才能相生相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长项。

50、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51、案例:工作和生活上难免会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和人,遇到一些棘手不能立马解决的事,同时不能被别人理解(车间软皱、漏气问题),作为性格急的我,就想立马解决,在解决不了时我就容易烦,特别是别人不能理解反而说说叨叨时,就更容易上火,而且喜欢压在心底,不愿表露出来。

52、“目不耻其无聪,足不耻其无执”。眼睛不因自己不能听而感到羞耻,脚也不会因自己不能持拿而羞耻。

53、红玲下次分享时,还是要聚焦于具体的一件事情,我们扫除心上的灰尘,便有了具体的抓手。一件事情抓住深挖,一直挖到起心动念处,通过这一件事情,把心上弄通透了,心上明了,与此相关的事就通透了。

54、作者也以评议讨论方式,揭示了明武宗朱厚照皇帝荒唐透顶,奸宦刘瑾专权,朝政日非。02贬谪其滿后不久,巡抚南赣,采取一糸列措施加强管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或轻兵智取,或重兵围剿,在他的任期内,彻底消除了匪犯。

55、阳明心学有几个基本概念要搞清楚,否则在读《传习录》的时候,就容易有歧义,导致走弯路。

56、目标“针对不顺心的事,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

57、从诚意班开始就总是听到要完全的利他无我,可我总在想:没有我,哪来的他呢?

58、贩卖焦虑,激发大家的焦虑,让大家不断去学习吸收,但所学都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为满足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断寻求。

59、在《传习录》中先生答罗整庵书信里,罗整庵的想法是我心中的物是属于我心里面的,心外面的物是外面的,两个都是独立的存在性,这个与我们现代人受到的教育对世界的看法是一样的。所以物是外面的事物在我们心中的映像,物是心内事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而天地万物的理则是上天在人心上投射的自然之则。因此我们做诚意的功夫就要从意所指的物上面格去私欲的遮蔽回复物的真实映像,也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的意思;而致知就是确定心中的良知是完全莹徹无碍没有被好名好色好利的私欲攀附在上面,这个才是是非之心,我们看到世界是没有被有色眼镜扭曲的。只有这个物被格了,良知被致了才是诚意的功夫,最后归总回来讲一下,身心性意知物这六个字,我们是已经知道了身和心的关系,而“”身心性意知物”其实说的只是一物,这么说又是比较抽象,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要实修的重要性,在心上体会到了这些概念就通了。从阳明心学的角度看我们与客观世界是心与万事万物的交互感应关系,是打破了主客对立万物一体的概念,人与人的关系简单来说也就是人心与人心的互动,你的结果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的反应,这个世界就给你相应的回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意思。

60、在《中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中提到,“虽然王阳明说,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人心的本体。但是他没有解答人心的本体是什么?人心本体外的意念是什么?良知是如何形成的?良知又如何使人从动物变成人的?良知在人的艺术创造,科学创造,以及组织创造中的的地位又是如何的?良知在人类社会的革命与进步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61、功名利禄这部分原文中还讲到科举与修心的关系,就如博仁老师说它并不妨碍人工作学习、致良知,这句话我也非常有感触,之前听爱自然生命力赵原野老师说高考实际上真的是最公平的制度了——它让寒门子弟可以有机会突破阶层。

62、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

63、世间之事,有些看似礼实则非礼;有些看似不雅,本质上却是礼貌。

64、原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凡事能够微笑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65、王阳明说:“君子之学,怎会有心去刻意区别?实事求是而已。我与陆九渊,在学说上并非轻率求同;两者的区别,也不会加以掩饰。我与朱熹,在学说上并非追求区别;两者的相同,也不会担心有问题。假如伯夷、柳下惠与孔子、孟子同处于一间屋子内,就他们观点的侧重和整体展开讨论,大概也不能都一一符合,不过也不妨碍他们都是圣贤。如果后世论学的人,全部是d同伐异,被私心、浮躁之气影响,这是把圣贤事业当作一场儿戏看啊。

66、直到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完成了从朱熹理学到陆九渊心学的回归。

67、心得: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要先寻找自身的不足。

68、读到文玲总的心得,其中提到“工作生活中不免遇到不顺遂人心的人和事……实则还是自己的问题”,此言一出,已经表明,我们的心已经开始主动的要修复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69、●《象山文集序》从文字层面来看,是阳明先生在为陆象山的学说正名,但实际上,先生是借此文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70、武宗及神宗中,虽暇,然世序总平,为世哲学思相劝之一大时。阳明学复孔子遗风,以讲会、书院等形传学。自其初生,则焕乎强者死,为徐爱、王龙溪、德洪等所受,而始传。其后徐阶等发之疾也。徐阶进推讲动,言阳明学,言正心以治天下心。在嘉靖四十四年之灵济宫会,以首辅致亲讲,诸大吏会听讲。

71、编辑 |王飞 审校 |文平  朗诵 |宋凯强

72、(4)到了宋代,周子、程子开始重新追寻孔子、颜子的学问根本,然后有了“无极而太极”“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他们的这些说法都非常接近“精一”的宗旨了。

73、对于体内功夫的变化,不可太着意,那样就会拔苗助长,破坏功夫的进展;但是又不可完全落于无意,那样就会神炁分离,同样无法进入修炼的正轨。好像烧火做饭,火太大则饭烧焦,火不足则饭不熟,就在二者之中求之。妙在有意无意之“中”,其中火候,须要修炼者注意领悟。

74、●“吾理即吾心。”孔孟心法,“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从根本上讲,学问要从心上求,抓住这一点,就等于接到了孔孟嫡传。

75、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76、如果你的解读是善的,大公无私的,就让自己喜欢这个目的。方法是如好好色,想像自己看到了一个心仪的靓男或美女。

77、(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78、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79、不过,心学对于生死,不像佛家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个人认为在这个地方,王阳明看待生死的问题与禅门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一样,禅门讲生死本幻。王阳明不会顺着禅门说。

80、所以为什么说要远离负能量,去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就在讲环境影响。因为对人性了解的越加透彻,以及人性某些大致相同的特性,就更容易做到接纳。有了接纳,能量就不会花在内耗上了。

81、但我们“说”不仅仅是在求认同,这只是我们思想梳理外放的一种形式。所以,越讲越明白。这里就要感谢陆婷老师以及咱们组的志愿者老师们给我这个分享机会,感恩!

82、不过也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搞明白和教别人同步进行,因为教是最好的学。所以这样的分享其实也是传播的一种,也在用教的形式,但更谦卑,因为听我们分享的人有很多更有智慧的。

83、我们知道因为时代的特性和发展,让现在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都不是很了解,为了让这篇总结更有可读性,我也做了一点功课。

84、无论怎样,甄别很重要,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不一味向外求。

85、致良知是说,去除被无意识的知见和行为的遮蔽,人性中至纯至善的心性就显露出来了。这是体。

86、就像有人问阳明先生:“论学方面,陆九渊与朱熹有很大差别,先生你曾经说陆九渊‘在学问要领上把握得简单明确’。如今看陆九渊的论述,却有说到学问有讲明,有实践,以及用‘致知格物’方法去讲明的情况,这里与朱熹的学说没有区别,反而与先生你的知行合一学说有所不同。为什么?”

87、作者对王阳明学术发生与发展及其分化,衰落和影响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论述。事功方面01对王阳明在建功立业的辉煌之途作了重点记叙。三十五岁王阳明遭受政治生涯中第一次打击,请愿皇帝“宥言官,去权奸”,结果被廷杖逮系诏狱,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

88、责编 | 王海平 审校 | 陆鑫炎 朗诵 |肖凯  

8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0、印象中,红玲很热情,有朝气。看到您的分享,有三句话回应,希望对您有帮助。

91、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92、我们经常说知道和做到之间有很大的鸿沟,但是这所谓的知道就像是我们拿了一节木头做自己的手脚,虽然穿上衣服看起来跟我们身体连在一起了,但你是没有办法让它融入到你的躯体里面,随你调用。

93、惟精惟所谓“精”,就是大米去壳的过程,我们把壳子去掉,专心致志地通过明心净心去除不明和贪欲,开发心中宝藏。这就是专于道、精于道、正于道。

94、顺应小我,激扬大我。从基于小我的管理,转向基于大我的引领。

95、老实说,传统文化不是咱们平台才能学,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和传播它。但在这里最难得的是有一个严密的系统,在帮助我们学习践行反思,修身养性。

96、(6)抚守李茂元氏将重刊象山之文集,而请一言为之序,予何所容言哉?惟读先生之文者,务求诸心而无以旧习、己见先焉,则糠粃(kāngbǐ)精凿之美恶,入口而知之矣。

97、这个时候咱们现在这个致良知组织有序的系统,就会推动着我们每天去刻意形成这样的习惯,这样的设定让知识落地,让我们真正能够做到致得良知,所以非常感谢致良知教育研究院以及所有志愿者老师们的担当和付出。

98、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99、尤其是“析心与理为二”,导致天下大乱,是非不分。阳明先生借此文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