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与歌德的爱情
1、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
2、1805年5月,席勒与世长辞,歌德痛苦地说道:“我失去席勒,也就失去了一半生命”。后来,根据歌德的临终遗愿,他和席勒被一起葬在魏玛南部郊外的大公国王侯墓室(Fürstengruft),紧挨着富有浪漫色彩的伊尔姆公园(IlmPark)。
3、《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4、莱比锡歌德纪念馆脚柱上的安娜·卡特琳娜浮雕
5、1941年5月30日,佐尔格向莫斯科连发几份电报,报告了战争将在6月22日爆发。
6、 歌德先把席勒的颅骨捧回家中安放,随后着手设计棺柩。那些天他的心情难以言表,确实是席勒本人回来了,但所有积储了二十年的倾吐都没有引起回应,每一句都变成自言自语,这种在亡友颅骨前的孤独是多么的强烈,苍老的歌德实在无法长时间承受,他终于在魏玛最尊贵的公侯陵为席勒找了一块比较理想的迁葬之地。
7、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席勒的作品中色彩丰富多变,充满了对比强烈的节奏感,但色调却极为统一。作品中很多色彩都是非自然的,都是由画家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如《干洗房》画面中的装饰意味就很强,带着儿童画那种无拘无束的色彩,而这种场景只出现在童话世界中。
8、《强盗》是奠定了席勒在德国戏剧史上重要地位的剧作,它也是一曲显示着狂飙突进式的浪漫主义精神的慷慨悲歌。
9、席勒之所以选择书信的形式与奥古斯滕堡公爵交流,一方面是由于公爵的慧眼与慷慨令其铭志难忘,写信给对方无疑是为了表达一种无以复加的敬意。
10、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歌德的母亲,卡特丽娜·伊丽莎白·歌德(1731年-1808年),娘家姓泰克斯托(Textor),是法兰克福市长约翰·沃尔夫冈·泰克斯托(1693年–1771年)和妻子安娜·玛格丽特·泰克斯托(1711年–1783年)的长女,这位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在17岁时嫁给了当时38岁的议员约翰·卡斯帕·歌德。歌德的父亲以岳父的名字给长子命名。歌德的父亲约翰·卡斯帕·歌德(1710年-1782年)是帝国议会的成员。约翰·卡斯帕·歌德首先就读于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萨克森-科堡大公国的首府科堡的卡西米利安乌姆中学,随后到莱比锡学习法学,在韦茨拉尔的最高法院工作,又到罗马和巴黎旅行,最后定居于他的故乡法兰克福。他家住在牡鹿沟街上的一所很宽敞的房子里。他在这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致力于建立一间自然博物陈列室和搜集绘画。
11、从8岁开始写诗,毕生创作了2500余篇诗歌
12、约翰·克·弗·席勒(1759-1805)是和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席勒在青年时期,在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写出了成名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确立了他的反对封建制度、争取自由和唤起民族觉醒的创作道路。
13、《铁手骑士盖兹·冯·贝尔力希杰》(剧本),1773年
14、他认识了贵族妇女夏洛特·冯·施泰因。他们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亲密关系。
15、《克塞尼恩》(《赠辞》)(诗歌,和席勒合作完成),1796年
16、歌德的父亲是个饱学之士,年轻时曾游历南欧和北欧,最终定居在法兰克福,满足于一个闲职,主要靠遗产为生。父亲一旦发现年幼的儿子聪明过人,就全力培养,用铺天盖地的学问把小歌德包裹起来。歌德的学识和修养,以及后来的成就,当然得益于童年开始的填鸭式加百科全书式的灌输。这个孩子学习了五种语言,能弹钢琴、拉大提琴,学习过油画和铅笔画,读得懂世界史和艺术史,还会打牌、骑马、击剑、跳舞,经常上剧院。
17、歌德的一个特点是,将已经开头的作品搁置几年,有时是数十年之久,将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重大的修改,将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压下很长时间才付印。
18、歌德度过了一段一年半之久的康复期,其间病症屡有反复。在此期间,他受到了母亲和妹妹的悉心照料。他母亲的一位女友苏珊娜·冯·克勒滕斯伯格(SusannevonKlettensburg)使他接触到了虔信主义的观点。
19、法兰克福/斯特拉斯堡(1768年-1770年)
20、两个特别的方面就是他和女人的关系和他的疾病,上述两者是这样对抗的:女人通常标志着歌德生活发展的开始——新的一页被打开,而(一些严重的)疾病表示末尾、结束,也可能是逃避。歌德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人生的丰富性。这表现在许多相互映衬的方面。基本上每个这样的方面都被人研究了整整数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篇独立的传记。
21、《邦弗尼托·切利尼的人生》(BenvenutoCellini)(文章),1797年
22、 在他们交往期间,歌德努力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帮助席勒,让他搬到魏玛来往,先借居在自己家,然后帮他买房,平日也不忘资助接济,甚至细微如送水果、木柴,而更重要的帮助是具体支持席勒的一系列重要创作活动。反过来,席勒也以自己的巨大天才重新激活了歌德已经被政务缠疲了的创作热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于是,这对友人,身居小城,开启了欧洲文艺史上的一个时代。
23、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1796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诗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这一时期成形的。
24、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25、当然,到了后来,席勒应该意识到了这些信件的重要性,为了发表又几乎重写,因而篇幅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可惜,有些激情洋溢的文字也被润色掉了。不过,《审美教育书简》问世后还是立刻获得了赞许,尤其是在席勒编辑的刊物《时季女神》的读者群中更是获得了热切的呼应。
26、拜伦如是评价歌德:“一只不愿离开洞穴的老狐狸,在洞中喋喋不休大道理说得好听。”
27、然而进入少年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期,歌德凭借着自身才智的优势,就开始不安分起来。老爸在他眼里显得越来越古板烦人。14岁时他跑出家去漫游全城,观察世界、寻找奇遇。因而有了第一次艳遇,对帽店女工甘泪卿产生依恋,引起一场风波。一年后,歌德趁着离家求学之机和她断绝了来往。
28、 席勒,也只有在歌德面前,才觉得有必要脱身而出。在一个没有歌德的世界,他脱身而出也只能领受孤独,因此也许是故意,他自甘埋没。
29、1784年歌德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颌间骨。
30、就如席勒为贝多芬的之作《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合唱部分《欢乐颂》所作的歌词,如今依然会获得普天之下听众的强烈共鸣一样,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也定会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一而再地邀约读者在字里行间感悟美与艺术的奥秘。
31、拿破仑在召见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年)时说:“你是一个人。”这句话含有一些潜在的形容词,他的意思是:你是一个全面的人、丰富的人、完善的人。歌德对此心领神会,而且也认为自己是当之无愧的。
32、《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付印
33、涉毒 红色 偷窥欲 陈忠实 上帝视角 狂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