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的心学为何被禁
1、这些思想的传播,引得众多学子纷纷效仿,思想解放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使“人欲”从程朱理学中的被压抑到被发现、被解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引发了人们对情欲、性爱的萌省和追求。晚明的思想解放还有一个物质基础,就是经济发展迅速、物质较为富庶,人们在实现温饱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享乐。
2、陆九渊主张心,二程和朱熹主张理。后来明朝的科举选择了程朱理学,而陆九渊的心学坐冷板凳去了。所以,程朱理学经过科考那么多高材生的丰富和细析,几乎无法突破。而陆九渊的心学,才存在发展的潜力,王阳明当然投资潜力股。
3、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和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4、 龙场悟道后,他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他不再“求理”于君,而有了“求去”之意。《龙场生问答》载:在龙场,他收了一些弟子,其中有人问王阳明,为何要“求去”?王阳明答:“君子之仕也以行道,不以道而仕者,窃也。今吾不得为行道矣。”
5、“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就如一面镜子,它本来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是无非。这便是心的本体:“此心不动”。这面镜子只管“照”来的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没有东西来,它便不会照,这便是心的作用:“随机而动”。
6、 一代圣人王阳明,虽然五百年混得好大名头,但也有人认为:其实他闯荡官场近三十年,一直都是一个失败者。(王明阳的心学为何被禁)。
7、 转眼又过了十四年,王阳明四十九岁了,那时候刘瑾早已经垮台,王阳明也就是混到了四品官员,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8、1518年,四十七岁,正月征三溧。六月升都察院右都御使,荫子锦衣卫,世袭百户。七月刻古本>。刻>。八月门人薛侃刻>。九月修濂溪书院,四方学者云集于此。
9、就像三毛说过一句话,“爱是藏不住的,闭上嘴巴,眼睛也会说出来”,一个人如果爱了,那么他的行动会自然跟上,在眼睛里,在眉梢上,在一言一行里,这是无论如何也藏不住的,也是控制不住的。
10、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11、 刘瑾看到王阳明的上书,暴怒。他票拟圣旨,将王阳明杖责四十。还令亲信监督,加力杖责。受此酷刑,王阳明“既绝复苏”,随即又被流放贵州龙场为驿丞。迫害到此并没有结束,在王阳明前往龙场途中,刘瑾又派人行刺。王阳明佯装沉江,骗过刺客,九死一生,到达龙场。今日龙场,距离贵阳不过七十里,山明水秀,因是阳明学诞生之地而有异彩,但在五百年前,对于内地人来说,那却是一个难以驻足的地方。
12、 但是,王阳明不这么认为,时人也因此视他为一名疯癫少年。
13、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假装把宁王放掉,让自称为“威武大将军”的正德皇帝率领大军“亲自”把宁王捉住。皇上和太监们总算过了一把瘾,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闹剧。他们“亲征”后装模作样地宣布: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平叛以胜利结束等。平叛宁王的功劳记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王阳明保全性命已属万幸,自然不敢再奢望什么功劳,他的仕途再一次陷于低谷。
14、心学发展到最后,可能已经不是王阳明想要的那个结果了,王阳明的心学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而后期的心学是反封建的。但后期的心学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进步的一个思想潮流。但是这种思想触动了大明朝廷的利益,所以太注定被灭亡。明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非常禁锢的一个朝代,从海禁到八股,从户籍政策到特务制,从程朱理学到重用太监……可以说是老朱家自私、精明到了极致的表现。
15、1514年,四十三岁。在南京教人存天理去人欲。
16、圣贤书让王阳明脱胎换骨,21岁时他在杭州中举浙江乡试。然而,22岁时他却在京师会试中落榜了,这还不算,三年之后的科举考试,王阳明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他坚定豪迈地笑笑,回应可谓语出惊人:“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17、青年时期的王阳明,因文才过人,一度驰骋文坛,1494年,23岁的他回到浙江余姚组织龙泉诗社。彼时,他在京师皇城和家乡绍兴都拥有词章盛名,与当时的诗坛领袖以文会友,意气风发,所谓“泛滥辞章一时期”,然而,他很快觉得“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于是,他毅然决然退出文坛,再转去研习兵法,得高士许璋真传,重燃经略四方之志。
18、王阳明的一生,证成了“知行合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他一生三次证道,36岁时贵州龙场悟道“心即理”,48岁时南昌悟道“致良知”,55岁时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最终形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这一切皆是建立在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基础上的。他的一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19、 27岁那年,他再次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几年后,正德皇帝即位。在新君改元之际,时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想要劝说皇帝“正心”。他上书一封,题为《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其中的“权奸”,直指的是正德皇帝宠信的太监刘瑾。而刘瑾正在权焰日炽,他不会因此倒台,迎来巨祸的反而是王阳明。
20、王阳明知止而后有定,自少年立志,便确定了一生的努力方向。《王阳明年谱》记载,他出生于1472年,13岁时,母亲郑氏去世,对他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21、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5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22、 副都御史刘宇,也是当朝三品大员。刘宇对刘瑾也是重金贿赂。收了重金后,刘瑾也是真办事,转头就把刘宇提拔为了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是二品,且为六部大员,太子太傅是从一品,更是荣誉性官职,都是海内人望、士林领袖才有资格。刘宇投靠阉党后,真可谓飞黄腾达。
23、 在王阳明看来,参加科考不过是个手段,目的在于获得机遇以“行道”。
24、 1493年,21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但或许是之前“五溺”的原因,他落榜了。对此,他非但不在意,反而安慰那些郁郁寡欢的落榜者,“慰之曰:‘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25、王阳明说:我不跟你谈道德廉耻。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的难受呢!当然喜欢这个建议。两人把外衣脱了,王阳明又说:怎么还这么热呀!咱俩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又依了他。于是,大学问家与强盗头目在公堂里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肌肉大PK。
26、 那么,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嫉恨心学呢?根本原因在于,心学其实正在对现实世界的权力体系带来挑战。王阳明在回复那些说他“病狂丧心”的指责时,也毫不客气。他说,他乐见“致良知”之学见成效,如此,“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
27、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28、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他在社会中的身份高低,只要诚意向学,成圣成贤之路都会向他开启。他这样说道:“个个人心有仲尼”,“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在古代中国,商民为四民之末,但王阳明却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果能……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29、而后,王守仁创立了心学思想体系,有助于教化百姓,其核心有三:
30、心学之思|王阳明:修行不是坐而论道,须在事上磨!
31、孟夫子说“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马一浮先生说“学问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一个人学道,不是知道些名词、概念、道理就成为圣贤的,如同今人调侃的“我们都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晓“心即理”三个字,和切切实实在自己的心中体验、体悟、体证到天理的存在,进而把此理扩充到全部生活实践,完全不是一回事。可以说,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几十年圣学之路苦苦探寻的一朝破茧,是他看破得失、超脱荣辱、参透生死后的豁然贯通。
32、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33、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34、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3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4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35、这是当时的主流与正统。很显然,王阳明在文本上背离了正统与主流。
36、 面对刘瑾时,面对正德帝时,面对宁王时,面对嘉靖帝时,如果他放弃一些心里的东西,早就收获了尘世里的金银富贵,但他都拒绝了,王阳明拥有的只是一腔勇气,一心正义,他始终坚信“人的一生,要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
37、这样度过一段适应期后,粮食快要吃完了,王阳明就“刀耕火种”烧山开辟了一片荒地,自己耕种粮食。他还教当地人打土坯、用木头盖房子,教化引导民众,受到百姓爱戴。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功名富贵都变得十分虚幻缥缈,一切荣辱得失似乎也都没有了意义,为什么要活着和如何活下去成了唯一需要思考的命题。
38、 以《明史》所载李仕鲁事为例,朱元璋诏求理学硕儒,李仕鲁应诏,但他到任后,发现朝廷所谓尊崇理学,不过是叶公好龙,于是提出辞职“归田里”。朱元璋当场撕破了脸,“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39、47岁时,王阳明征三浰,立社学教化沿途当地百姓。历经1年零3个月,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乱被阳明平定。如果说知行合一的“知”,乃良知显现的“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王阳明能够将剿匪告示写得非同凡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40、这是发生在500年前的故事。正德年间,天下并非一片光明,那个年代据说是怪诞的、荒淫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可是,武宗皇帝毕竟还拥有王阳明这样的大贤,甚至连江洋大盗都还在乎其裆内的那半斤道德。
41、心学自身问题,要求致良知,可是没有良知的标准
42、34岁的王阳明此时开始开门授徒,并与湛若水成为志同道合的密友,共倡圣学。朱厚照即位后,带来了急转直下的政治局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负责监察和谏言的“言官”戴铣、薄彦徽等人,忠肝义胆坚持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等权奸,端正国法,却反遭执掌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刘瑾势力革职、贬官或暗杀。刘瑾假传圣旨,把与此相关的20余人抓进了锦衣卫监狱。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43、 心学,为维新之学。讲学,为造就新民、新社会。
44、他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这种思想与佛教的“风动邪?幡动邪?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类似。
45、《传习录》上说: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46、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8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10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11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47、经父亲的周旋请托,几个月后,朝廷裁决王阳明出狱,谪贬至贵州龙场做驿栈驿丞。王阳明从京城回浙江老家做赴谪准备,刘瑾派出的锦衣卫一路尾随追杀至钱塘江边。王阳明制造跳江的假象,江边遗下衣服鞋子和绝命诗,如此才得以逃脱追杀。
48、 现实世界再次对王阳明开了一个玩笑。如果说,在龙场悟道之前,他是急于“求上”而不成;那么,在龙场悟道之后,他是想要“求去”却不得。
49、未看此花时,并不是此花不存在,而是它本来就存在,只是没有应机显现,进入人的意识而已,所以说“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50、孔子大学堂视频:http://v.qq.com/vplus/5ed935e9e0aecbe5610b730147201be9
51、善用阳明心学的前提是大量读书(知识和经验积累),而相比天才,对凡人来说,大多数读书行为都只能算是“死读书”。机械地套用阳明心学来“经世致用”,则容易陷入主观唯心的陷阱。
52、 王阳明的弟子钱绪山曾指出,其师讲学有“三变”,依次是创立“知行合一”说,教弟子“静坐说”,以及提出“致良知”说。“三变”为学说内部的调整,本文对此并不进行学理解析。在此要问的是,这一场儒学变革,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那就是心学预设了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这如一声惊雷,撼动了万千遭受现世重压的人和深陷权力旋涡的人,让他们在已经朽坏的“治道”和“世道”之外,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53、1526年,五十五岁,在绍兴。十一月庚申,子正聪生,七年后黄绾为保护孤幼收为婿,改名正亿。
54、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55、王阳明是这样回答的,之所以不去孝顺父母,是因为还没有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不行动的原因,是不知道。
56、 你王阳明眼里没他们,他们自然也容不下王阳明。
57、 史家余英时在回望这段历史时,称之为“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他评点说:“(王阳明)是要通过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的方式,来达成‘治天下’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儒家政治观念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我们不妨称之为‘觉民行道’,与两千年来‘得君行道’的方向恰恰相反,他的眼光不再投向上面的皇帝和朝廷,而是转注于下面的社会和平民……这是两千年来儒者所未到之境。”
58、 1516年,他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受命巡抚南赣及汀、漳,之后又巡抚江西。正是在这一期间,他创下了一生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功业——平定宸濠之乱。当时,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以只及朱宸濠一半的兵力,即在一日之内攻下南昌,随后又在鄱阳湖大败叛军主力,生擒朱宸濠。
59、王阳明在禅宗中混了张“大神”的毕业证,然后他深悉禅宗的虚弱,带领禅门人士投奔儒学,收编了大量禅宗教出家人和居士,禅宗教徒纷纷还俗,加入心学。为什么别人听王阳明的?因为禅宗和魏晋清谈只发展到心和识,魏晋清谈是谈着就行,禅宗是参着就行。但是专门有心没用啊,要知行合一。就这一招,儒家和禅宗都看到突破口了,就像电灯突然代替了蜡烛。所以人家跟王阳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