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义取生的3个例子
1、小小的破旧房子,我们似乎要考虑着如何安排大家休息,谁和谁一间,谁要去睡地铺?那时候,亲人之间的距离很短,短到我们都能闻见人情味。
2、总结:整篇文章都是讲怎样守住“本心”。纯义之心就是本心,善良之心,是本心的心。“本心”可以是一个人的信仰,也可以说一个人的底线。
3、师:我们在第五册学过的《论美》里面有一句话:“美就像夏天的水果,是最容易腐烂的而难以保持的”,这个比喻论证跟我们刚才讲过的比喻论证是不是一样的?
4、面对“利”与“义”,其实我们并不会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戴圣曾说过:“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在利益面前不丢弃道义,在死亡面前不改变操守。孔子也曾说:“君子喻为义,小人喻为利。”愿所有。人都能在“利”与“义”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成为名利的主人,而非仆人。
5、师:概述大意,我不要你来翻译,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段讲了什么。
6、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选择,而生与死,义与利更是自古以来人们面临的重大选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7、生:我觉得可以分三层。第2句为第一层,第6为第二层,第8句为第三层。
8、(1)化相三宝:指佛陀在世的时,佛——释迦摩尼佛,法——佛所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真理,僧——最初随佛出家的比丘。
9、在一次语文教材研讨会上,关于是否要增加语文教材文言文篇幅的问题,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要大幅度增加文言文篇幅,另一方认为,要削减文言文篇幅,增加现代文篇幅。主持人总结时说:“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我更不认可第二种意见。”
10、 以“死”守“密”的田光。秦始皇以统一六国实现大统而闻名,剑客荆轲则以刺杀秦皇而出名,当然,他的出名并不仅因他的刺客身份,更主要的是他身上那股浓烈的燕赵侠风义胆,要不人们对于博浪沙刺杀秦皇的那位却知之甚少呢?荆轲之所以能到历史舞台的前沿,还得归功于一位燕国的隐士,那就是田光。对秦恨之入骨的燕太子丹将田光招为门客后,从他那得知智勇双全的荆轲的情况,于是便让田光安排与荆轲隐密地见面,并再三吩咐田光切不可让第三者得知此情,田光将荆轲带至太子宫殿回家后为守密挥刀自刎。
11、明确:(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12、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
13、但许多看似有道理的观点,其实都是作者站在自己得立场上,切片了人生,把立体变平面,断章取义,再利用知识优势和身份优势,罗集出的理由。背后,最终都要体现出他们的利益(不一定是钱)。
14、如果我们连皈依三宝的目的都没搞清楚,那怎么得到皈依体?
15、4)最后一句话“本心”中,纯义之心就是本心,善良之心,是本心的心。可以探讨一下,如果前面联系事例,再与后面打通,前后呼应,就可以提升理解。“本心”可以是一个人的信仰,也可以说一个人的底线。
16、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17、不得不说,古人是知道如何处理义利统一的关系,反而到了后代,人们进行二元对立,把义与利割裂了,形成了发展的障碍。
18、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19、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20、师:这是原因之一。其实运用了假设关系之后,还可以促进人们思考:前一分句表明在还未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后一分句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说理就更为准确。(师板书:因果)
21、他却没发现自己早已脚踩“人骨”,道路的尽头也只有法律久等。
22、后来豫让又用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作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
23、他却不知那只是包裹着糖衣的毒药,只可带来片刻的甜蜜;
24、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5、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26、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
27、义利的结构是谁先谁后的问题,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但在实干家那里,似乎就不一定行得通。为什么?
28、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29、生:我觉得第8句应单独一层,它不是在论证“舍生取义”的,因为最后一句是提出“人皆有之”这个观点的。
30、义然后取:如果是合理的,符合道义的,你就可以正当接受。
31、什么叫慢慢的?通常来讲,对于一个事情或道理——法,因为习惯性格等(法执、我执),让我们完全接受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那么一瞬间,感觉似乎是完全接受,也无法持久地放下一切、毫无条件的接受。说“皈命”,实际都是有条件的皈命。
32、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33、老实说,比起谁家送什么来,你送什么去,我们似乎更关心年终奖发多少?什么时候发?
34、还有其他的创新,可能温和一点,如各种“众筹”。
35、 现在这一段大意明白了吧,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我们请几个同学用朗读来共同完成,前面朗读的同学读到你认为是一层的那个地方停下来,然后由另一个同学来读,依此类推。先思考一下。
36、 同学们,这篇文章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背下它,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思考它,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