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书怎么样
1、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六十七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而出:
2、上课学员陈丹青说,“大家当初那样地吵吵一场,回忆起来,趋于荒诞的人生境界:没有申请注册,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考试与资格证书,更没有冠名赞助与课题研究费,但是是在纽约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一样公寓中,一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3、6多看科技类的书籍,孩子有一定的天赋,也许在看书的过程中,能学到并改变孩子一生梦想。
4、有次上课,大家等着木心,太阳好极了。他进门就说,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那天回家后,他写成下面这首“原谅”诗,题曰《杰克逊高地》:
5、木心所参考的郑振铎《文学大纲》,最早出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想必是少年木心的启蒙读物之一。前年得到这两册大书的新版,全书体例与部分资料,大致为木心所借取,我翻了几页,读不下去。“可怜啊,你们读书太少。”暮年木心又一次喃喃对我说。那时他已耳背,我大叫:“都听你讲过了呀!”他一愣,怔怔地看我。(木心的书怎么样)。
6、读诗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我一般来说都是喝多的时候胆敢做两件事,平时不敢,因为我小的时候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当一个作家,第二个梦想是当一个公共汽车售票员,这你们就大概知道我的年龄了,因为无人售票已经很多年了。
7、他们相爱了。这爱由于理性的克制,虽不够狂热,却深刻非凡。他们必须保持平静,因为他们更愿意谛听彼此灵魂的呼吸,他们更愿意用缄默作为爱的表达。
8、只是我觉得,第有一些很难认的,笔画很多的,很少被启动的那些字,它也是一个字,它一直没有被人用过就放在那,其实挺寂寞的。所以木心有时候,他是一个很寂寞的人,他会注意到非常寂寞的别人忽略掉的事情。比如这个字好多年没有人用你了,拿过来,到我的诗里坐一会儿。
9、“他看不起自己的年轻时代,老说他很傻,不懂事。但他看到那张照片时,呆愕了很久……”陈丹青目击了木心与他自己的重逢:“真是活见鬼!认出来的一瞬间,他还开玩笑,喃喃地说:嚯,神气得很呢……忽然就用手遮住脸,转过头,痛哭起来。他大半生居然没再见过自己十九岁的照片,这是我惟一一次看到他真的哭起来,不可遏制地哭起来。”
10、(孙 郁):这个话题非常难回答,世界主义是一战结束以后欧洲知识分子发现以民族主义思想来思考人类问题是有问题的,所以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联合起来,有一个思想或者学术的共同体,这个思想传到中国,“五四”时期鲁迅、蔡元培他们也是世界主义者,提倡世界语言等等都是世界主义者,但是“二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后来冷战,以后这个世界主义变成一个意识形态了,它折射在不同的群落里面。
11、我再说两句,我也要感谢刘道一。我最难受的时候是2011年到2012年,因为木心没有了,我得接受这件事情,这个老家伙,我跟他混了29年,忽然他没了。没了以后我只有一件事情,也是年轻人给撩起来的,在葬礼上,有年轻人在追思会上跟我说,陈老师我们听说你们在纽约上过五年的文学课,听说你手上有当时的笔录,你什么时候能够拿出来给我们看。
12、如今座谈流行的录音、摄像,那时既没有器具,木心也不让做。他以为讲课便是讲课。五年期间,我们没有一张课堂的照片,也无法留存一份录音。
13、刚读的时候,感觉这本小说是倒叙加插叙。但我错了。我忽略了目录后面还有个《文城补》。起初我以为这会是对《文城》本身的增补,可这其实是非常完整的一部分。关于这本书的情节,我不想多加赘述。一来怕削弱大家之后阅读它的感受,二来怕自己乏味的语言影响小说本身。
14、自一九八三到一九八九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大家与他相熟后,手里都有木心的书。逢年过节,或借个什么由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或三五人,或七八人,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15、柏拉图说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因为诗人没有遵从理性规范,但柏拉图的对话录本身是隐喻性文字,正如木心说庄子是“老牌形象思维大师”,善用比喻说事。诗人和哲学家试图透彻表达思想,仍不得不依赖隐喻,这个方面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是一个例子,不能说他们是“故弄玄虚”。人们对修辞和隐喻愈是冷淡,对文学的本质显然也就愈是隔膜。但愿此种现象未成为阅读主流。因为来不及消化就斥之为故弄玄虚,也是一种傲慢。
16、“自在”是怎样的呢,是这样——船翻了,恺撒和水手不见了。
17、真把我吓一跳,因为我们大多数都是嘉宾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有时候人会跟你商量,但她主动选择的是洛特雷阿蒙的长诗《马尔多罗之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而且整本书像一句话一样,一以贯之的,就像一片沼泽地和一片丛林一样,你的阅读本身就是披荆斩棘,因为中间不像俳句、不像木心的诗这么从容,它最后一定读得跌跌撞撞的,不管你读多远,她当时读《马尔多罗之歌》把我给镇了,所以听张静初聊一聊。
18、“大部分一流作者的文学史,其实都是他们的自我定位”,表呈作者写作的由来,他们“为自己创作生涯与志趣寻求立足于世的基本定向”,而这便是《文学回忆录》的实质,也可以说是木心讲解文学史的内在出发点。
19、他倾心自然,反对整体。他是隐修士,也是浪子;是愤怒的精神贵族,也是冷静的人道主义者。他纵览文学史上不朽的“圣家族”,对那些伟大作家频频致以注目礼,难以找到一个真正觉得舒适的位置。如果他有兴趣写长篇作品,想必他会坐在他所崇敬的《复活》旁边,写一部洋洋五十万言的“怪诞小说”?
20、就像简越来越喜欢他一样,他也越来越喜欢她了。不同的是,他似乎比简更能沉得住气。这也许是由于他很清楚地看到了爱的希望,而简还一直蒙在鼓里。爱的主动权操纵在他的手中,简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离开他的那一天。
21、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22、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23、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先生对文学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理解实在豁达真挚。
24、阿城读书比我多太多了,他古今中外读过很多。我读的很少,但是我也记得在三岁就读鲁迅,四岁就读托尔斯泰,读当时能够到手的所有所谓世界名著。懂吗?其实不懂的,但是我不太在乎懂,我在乎的是你读了,你感到了什么,这个会记住一辈子。我现在读书,包括三十多岁以后读书,记忆力差远了。
25、分明是再简单不过的平常,放在木心先生这里,就如此精妙了。
26、木心每月都要赴“文坛”的饭局,跟夏志清、王鼎钧一干人聚会。
27、艺术家“不循惯例、乾纲独断”的做法未必能得到文学史家赞同,正如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等人的小说史也只是一家之言,专业学者不一定买账,但我们读这类书,“究竟还是看到了一种饶富深意又极有韵味的观点”。
28、那一年陈丹青刚刚在57街的画廊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所以马上把木心介绍到自己的画廊。“老板看了他的画,傻掉了,一脸惊讶。后来开了会,顾虑到能懂的人太少,不易营销,结果还是放弃了。”
29、总体上讲,我不太赞成把《文学回忆录》视为木心“独断乾纲”的文学史。木心不是像昆德拉那样别出心裁,提出一套阐释小说史的观念。他推崇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创作,尤其是俄国的人道主义文学,以此作为小说价值观的主线。他最景仰莎士比亚,对福音书的语言风格赞美有加,主张“返朴归真”,对卡夫卡、乔伊斯以降的现代主义文学有所保留。
30、(本期话题):你认为爱情中的平等重要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31、离开使简有了一次饥寒交迫的经历,还使一直举目无亲的她遇到了自己的亲人——表哥圣约翰,后者随即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个上帝最虔诚的信徒,非常欣赏简的坚韧个性,相信她可以成为自己去印度传教时的得力助手。
32、唯其善,故其有害无益的性质,很难指陈,例如一度不知怎的会号称法国文坛导师的罗曼·罗兰。
33、诗:《如烟之姿》(长诗)、《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蛋白质论》(短诗集)、《十字架之半》(短诗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下
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