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扎心了,老铁”其原始形态是“老铁,扎心了”,在某一网络直播间里大家通过弹幕与主播进行交流,很多人在弹幕中发“老铁,扎心了”,使得这句话迅速走红互联网。“老铁”本是东北方言,意为“铁哥们”。“扎心了”是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出现巨大的感情波动。
2、钱兵,徐庆红(2013).网络热词热度及周期的实证研究—以百度事件类热词为例.检索于http7/www.emarketing.net.cn/magazine/adetailjsp?aid=2334.
3、 对近20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内容进行梳理,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大致脉络,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影响。
4、(WHO)如索绪尔所言,语言状态始终是历史因素的产物。而早期的网络流行语更多遵循“语言经济原则”(languageeconomicprinciples),在保证有效沟通的前提下,讲求语言表达的效率、简洁和省力,多表现为缩写形式,如:GG(哥哥)、MM(妹妹)、omg(ohmygod)、lol(laughingoutloud)。而伴随线上与线下空间的交织愈发密切,网络流行语逐渐发展为社会议题折射的象征,主要原则由经济省力性逐步让位于公共社会性,其背后往往彰显了网民对当下社会议题的认知与态度。“躲猫猫”是对司法公正的隐忧与叩问,“996”和“打工人”呼吁的是劳工合法权益的归位,“PUA”则反映了职场或亲密关系中的霸凌行为。
5、“我爸是李刚”,反映了一种对权力阶层的声讨
6、 在亚文化与大众文化不断的博弈中,青年群体以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聚集成一个个圈子,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话语体系、沟通方式,促使青年圈层文化兴起,并成为众多网络流行文化的发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7、流行词就像钞票,用的人多了,就会变脏。反倒是传统的、基本的词汇,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8、《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马中红
9、 2008-2010:社会热点类流行语暴增,网民自创词句明显增多。正如有学者所说的,网络流行语经历了“从文字游戏到个个有故事的发展过程”,2008年开始特别明显。如“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欺世马(70码)”“范跑跑”“被自杀”“西毕生”“楼脆脆”“小白菜”“开胸验肺”“跨省抓捕”“我爸是李刚”“3Q”“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豆你玩”“姜你军”等。互联网反映和影响舆情热点的时政功能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究其原因,或与社会矛盾多发、网民参与意愿增强、微博等社交媒体活跃等有关。同时,自2008年开始,网民自创词明显增多,其中既有老字词被赋予新含义,如“囧”“槑”“雷人”“山寨”“霹雳”“杯具”“围脖”“鸭梨”“浮云”“给力”,也有基于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再创作,如“做人不要太CNN”的名词动用,如“正龙拍虎”“秋雨含泪”“兆山羡鬼”等“新成语”,还有“凡客体”“梨花体”“艰难体”“羊羔体”“让XX飞”等各种模仿创作,显示网络空间的语言创造能力明显提升。
10、但只要网络流行语的思想基础和矛盾基础是广泛存在的,长期存在的,是社会的基本现实的存在,那随着时间的积淀,就可以成为语言。比如“装X”,它的近义词,有卖弄、做作、显摆等。但我们发现,这些词似乎都不能替代这个词而存在。“装X”可以囊括这些词的意义,卖弄和做作都是贬义的表达,装X却可以是玩笑的、不含恶意的,显摆的程度相比之下又太弱了。可以说,“装X”是经过了网络的考验而活下来的,也就是经过了最广泛社会的检验,也就是说,它可以表达社会广泛、长期存在的矛盾。或许现在还不能把它看做语言,但它的使用确实已经成为普遍的习惯,相比“内卷”,“给力”,其生命力是更强大的,这是由它的思想基础决定的。
11、本文以国内2010-2014年的12例从热点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得以高热度传播的微观机制。研究提炼了影响网络流行语的六项微观因素,包括公共事件的属性、流行语的创造主体、流行语的情绪表达方式、流行语是否被主流媒体采用、流行语表达的情绪内容以及是否含有公众诉求。文章通过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归纳了网络流行语得以有力传播的三条微观路後,分别为:当事人自主创造的、以戏谑方式呈现且被纳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或者是在政治事件中由大众戏谑调侃某种不满情绪和诉求的流行语,或是在政治事件中大众杜撰表达不满情绪且进入官方话语场的流行语。
12、多读书是很重要的,只有多看一些书籍,才能让自己的文化水平比较好,才能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让自己看起来是很有收养的。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会留下比较好的印象,而不是特别的浮躁。网络流行语是一些新型的词汇,并且总是在不停的变更,根本不需要去记,即使不理解也是没有关系的。这只是一种没有用的东西,是对于传统文学的一种扭曲,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
13、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文本数量特征上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但在2008年以前,发表的论文很少,仅10篇,约占发表总量的4%,发表的刊物主要是《中国青年研究》(2篇)和《语文建设》(2篇)以及几本大学学报。从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论文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成倍增长。这种数量的增长与2008年中国“正式成为Web0强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与网民对话,并提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及网络媒体在近几年系列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能量密切相关。2008年以来,“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迅速在互联网及现实社会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也直接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14、各路明星大V纷纷效仿在微博上发出自己模仿录制的小视频,这支不仅在歌单上还有微博热搜榜一直居高不下,歌词如下:Anditgoeslikethis:Ihaveapen.Ihaveanapple.Apple-pen!Ihaveapen.Ihave(a)pineapple.Pineapple-pen!Apple-pen.Pineapple-pen.Pen-Pineapple-Apple-Pen.
15、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产生于网络社会中的交流互动的语言的狂欢。巴赫金指出:“狂欢是人们逃避日常限制、颠倒权力日常关系的时刻,狂欢让人们暂时从普遍真理和既定秩序中解放出来。”互联网特定的狂欢化语境为狂欢体验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其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社会控制力减弱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宣泄情感。其当下的传播语境下网络流行语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的模糊性和多样化的特征。其新媒体的匿名性传播使得人们在摆脱现实的社会身份的束缚同时,也获得了畅所欲言的渠道。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书写也不需要在乎身份的限制及利益的追遂,是一种完全自由自在的自我表达。网络流行语的组合和形式便不再收到原有语意主流文化的约束。
16、将表6输入QCA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表7);
17、 同样充满“丧”感的流行语还有很多,从没事刷旅行青蛙不悲不喜的“佛系青年”到“双十一编外人士”;从“暴花户”到“隐形贫困人口”,从这些流行语的出现,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当代年轻人的困境与挣扎,而流行语的走红,也展现了当代青年人负面情感宣泄的出口。
18、在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第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它指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19、同样,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被各种浅薄、通俗、低幼的信息和语言所包围。要想不被同化,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尽量不看它们。多读一些严肃的文本,少看、少用乱七八糟的流行语。它们正在潜移默化之中,摧毁你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0、在本文的四种事件属性的分类中,十二个案例中政治事件属性占据50%的比重,因此可以假设政治属性的公共事件中更容易产生高热度的流行语。
21、作为社会舆情表达载体的网络流行语,在表达社会情绪和优化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舆论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能否正确解读舆情,及时引导舆情,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群体对党和政府的信赖程度。因此,要科学研判、及时疏导网络流行语反映的社会舆情,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社会管理,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公信力。
22、本文采用立意抽样确定案例。立意抽样指研究者根据特定目的和主观判断而确定研究样本。在立意抽样中,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更多地会考虑到自己的研究目的而选取“典型”个体。当研究对象是特定总体中的个体时,研究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是试图深入了解某些特定的对象时,立意抽样是比较合适的做法(陈阳,2015)。本文聚焦于公共事件中产生的流行语,这类网络流行语的是偶发事件中深层社会结构问题的一种映射和外显,符合条件的流行语样本量本身有限,且QCA规定了案例对象的容量在中等规模为宜,因此,本文基于立意抽样的原则选择符合“典型”特征的公共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23、由于概念界定不清,甚至把网络语言归入网络流行语范畴,导致对网络流行语类型划分和特征把握上众说纷纭。目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谢亚军认为,网络流行语有首字母缩略、数字谐音、符号语言、汉语谐音词、语码混合及语义迁移等几种类型。伍凌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把其划分为语义偏离、语法偏离、借形赋义三种类型。也有学者根据其产生途径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变化中产生的新词”、“旧词语的重新流行”、“外来语词的使用”和“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大众传媒中的经典语言”等。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中将网络流行语分为单纯流行语和格式流行语。她认为,以完整的词语形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单纯流行语,如“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郭跳跳”“做人不能太CNN”等就是此类;以一定的语言格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格式流行语,其来源主要有走红的网络作品、畅销书籍、风靡的广告语、流行歌曲、热播电视剧、著名的电影对白等。这些都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类型划分。
24、(2)(法)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
25、(WHO)此处想借用三个或不太严谨的类比来切入,借以阐述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及个体的关系。
26、政治事件备受关注、公众参与、表达不满、特定诉求纳入官方话语场,都成为流行语高热度传播的组合因子。这一条件组合与前两种有重合之处,这也恰恰印证了单因素难以解释结果变量的发生,但是某些因素会在结果变量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从三种条件组合中可以看出“政治事件”“大众杜撰”“戏谑调侃”“特定诉求”“不满情绪”“纳入官方话语场”都重复出现,说明这几个变量对于结果变量的发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7、受教育水平不同程度的人关注的社会网络中心会有所不同,网民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具有求异攀比心理,会倾向于使用这一类网络新词来表明自己追得上时代潮流或者显示自己的时髦感。
28、2014年3月28日晚,《南都娱乐周刊》执行主编透露周一将有重大新闻发布,内容涉及明星出轨。随后微博各个八卦账号开始爆料矛头直指文章。第二天上午,有媒体刊出文章姚笛秘游深圳香港的照片,随后《南都娱乐周刊》的主编称与该媒体刊出照片不同的猛料将在周一曝出。至此,新浪话题“周一见”被刷上话题榜首。“周一见”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而《南都娱乐周刊》作为“文章出轨事件”的直接参与主体,是这一流行语的创造者。另外,在此事件中,推手公关人员引领着舆论方向,网络成了娱乐场。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者,而网民的情绪走向也印证了没有比网络更好的窥私场所、娱乐场所及宣泄场所(沈爱国,2014)。文章出轨事件作为一起娱乐新闻得到了传统媒体的大量报道,如《广州日报》《新京报》《东南早报》《京华时报》《新快报》等等都有跟进,得到官方话语广泛采纳。
29、一方面,人类情感的表达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同一个事件中公众可能存在多种情感,但是在本文研究中,情感表达方式的判定则根据公共事件和流行语的特质选取主要的情绪特征。QCA研究方法的两分性要求在变量设计时尽可能简化,对社会情绪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具体到最直观的层面,而是依据不同的情绪内容进行分类,比如很多娱乐、嘲笑、讽刺、恶搞、质疑、狂欢的情绪都可以用戏谴调侃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很多悲伤、愤怒的情绪则可以采用比较严肃的方式而不是戏墟调侃。因此,对于情绪表达方式的划分简单分为戏谑调侃的方式和非戏谑调侃的方式。数据显示,在十二个案例样本中,有67%的案例中流行语的表达体现出了戏谑调侃的风格。
30、作为个性化“表情达意”或“情感宣泄”载体的网络流行语为青少年个性化表达和情绪宣泄提供了新渠道。这类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主要是基于人们个性化的心理、情绪表达的需求,产生、传播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传播方式和途径更加多元,情绪表达更加激烈,逐渐由网络流行语演变为社会流行语。正如“蓝瘦香菇”“佛系”(看淡一切的态度)突然走红一样,作为个性化表情达意的载体,这类网络流行语因能触动大众心理、反映大众心声而得到网民的认同和关注,引发大众的情感共振,进而得以迅速传播。
31、《青少年“同辈团体”的同辈压力与应变策略》,谢月英
32、 但由于圈层文化的高墙筑起,一个群体热烈讨论的内容可能对另一个群体是基本陌生的。比如“吃鸡”这种有着特定圈层的网络流行语,它从网络游戏中兴起并迅速走红。如果来句“今晚吃鸡”,也许不懂的人会想到的是今晚的晚餐,而懂得“吃鸡”圈内人就立刻明白此意为“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即指的是《绝地求生》游戏中取得第一。这种“只有关注才能进入,只有只进入才能知晓”的情况,一方面是人们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过滤信息的一种方式选择,同时也筑成了圈层外的社交壁垒。
33、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去等级性等特征,并与现实社会存在着特定的互动关系。这种特征和关系的存在,将直接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产生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化,类型各不相同,其生成原因也有差异。网络符号的空间系统特性、社会转型环境、网络社会群体作用、网络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网民的年龄结构、社会身份、社会心理、社会态度、文化结构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有着重要关联。如何以一种有社会学意义的方式对这些生成传播原因进行归类和概括,将这些原因放入一个可接受的框架中,是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面。
34、(阿珍)再进一步理解归纳一下镜子、管道和围墙这三个概念分别指向的内容:我想,镜子其实是“光源”,是流行语产生之初的一种状态,随后,管道让光“流动”起来,这种“流动”产生一种实体,这种实体由于对空间的占据而成为一种城墙式的存在,而“狂欢”则是另外一种“流动”的动力,人们可能不是在表达、发泄、抵抗,而是一种风潮裹挟中试图参与其中并获取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所谓“能指所指化”,就是让形式先于内容,把外在形式内化了:人们不是在表达内容本身,而是以“表达”这一行动展现自己的在场。
35、王永贵|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36、(小包)其实在上面谈“抵抗”的时候,已经给网络流行语无意识地分了个类:也就是其实未必所有的流行语都具有指向社会性负面不满情绪的抵抗性,大家一直发的yyds(永远的神),srds(虽然但是)等等,可能更多是一种被媒介塑造的语言表达,其“抵抗”一味体现在说这种语言本身上。因此我想我们可能需要对流行语从起源方面做一下梳理。我个人觉得流行语的产生和成长的原因是非常复杂多样的,有的从游戏中产生,有的从综艺节目中产生——这样的起源背景会对其产生何种影响?其中又是否有一致性的东西在?这些也可以做探讨。
37、作为“交流工具”的网络流行语基于降低交流成本,提高沟通效益的需求而产生和传播,追求文字符号的经济化、便捷化,具有“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的突出特征。比如,3Q(谢谢您)、886(Bye-bye喽)、81470(不要生气)、笑脸符号等等。这类中英文混搭缩写的网络流行语通过简单易记、输入便捷的数字、字母、文字、符号进行表达,除了简单方便外,还给生硬的网络交流注入了情感元素,增强了网络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给交流双方提供了情感共鸣的基础,拉近了交流双方的距离。
38、亚里士多德被尊为传播学的鼻祖。他的《修辞学》中曾提出:修辞学就是研究在特定的场合中最有效地说服人的方法。从演讲发生的重要场合,演讲者的个人素养、演讲者对听众的把握、演讲词等来分析其所达到的演讲效果。传播者、受传者、传播信息及传播情境这些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传播的流向,这一流向带有强烈的线性特征。
39、那么,我们接受着时代的变革是否要永远追随潮流,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当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请注意,我并不是在指责他们。说实话,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40、 年轻人自知养娃金贵,于是在父母的催促下装聋作哑。
41、传统媒体的介入,加速了网络流行语关涉的社会舆情的传播”()如:罗斯福的炉边谈话,第一次炉边谈话拯救美国金融,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描述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42、传媒的传播过程从传者开始,传者安排的内容,经过传媒的传播,到达受众,取得传媒效果。传媒效果根据前期的传者的个人魅力、受者的接收程度、讯息的丰富性、渠道的多样性和强度性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决定效果的好坏,有的经久不衰有的轰动一时。
43、 2018年,李诞火了,一个立志做一名诗人,结果开始写小说,最后因为脱口秀走红的80后。“人间不值得”出自最早出自于李诞的一条微博,其内容是“开心点朋友,人间不值得。“有一种强烈的“丧”气的氛围,被各种网友奉为人生信条,被视为“看淡人生”的金句也成为了一句网络流行语言。
44、定性比较分析中,通过一致性(consistency)和覆盖率(coverage)的计算,可以确定变M之间是否存在必要性和充分性的关系。一致性足指纳入分析的所有案例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了导致结果发生的某个给定的条件(或条件组合);覆盖率足指这些给定的条件(或条件组合),在多大程度h解释r结果的现(何俊志,2013)。如果条件X是结果Y的必要条件,则Y对应的集合是X对应集合的一个子集,那么其相应的必要性一致性指标的取值应该大于0.反之,如果必要性一致性指标小于0.则不能将X看做Y的必要条件(Schneider,C.Q.&Wagemann,C,2012)
45、我一直对别人说:如果你想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那么第一步,就是多看一些严肃的文本,少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热点词、流行词、和网络用语。
46、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论文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期刊不计年限,共检索到文章252篇(剔除重复发表的1篇)。如下表。
47、由于网络流行语缩略现象飘忽多变的动态特征,还需对其形成与发展进行持续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语料库,我们就可以合理预测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分布与发展规律,并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提供借鉴和指导。
48、“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纸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
49、 推动舆论升温发酵。网络流行语简洁诙谐、生动形象、新奇别致、感染性强,具有特殊的传播效果,对加速事件传播,提升社会关注具有特殊作用。这在“躲猫猫”“俯卧撑”“范跑跑”“70码(欺世马)”“开胸验肺”等热点事件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50、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是社会文化载体,影响着青少年群体意识形态。广大青少年“在接收传媒信息和设法了解它们的过程中,在联系它们并与他人共享的过程中,人们重塑了他们经验的疆界,修正了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理解。”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具有显著的偶然性、自发性特征。因此,要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甄别,规范传播网络流行语,限制危害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传播。
51、我爸是李刚:出处:10月16日晚发生在河北保定的一起交通事故中,肇事的官二代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此事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更衍生出“鲤冈鲅”这一生物,并虚构其生性好斗凶残,通常为官宦饲养。
52、(GN)接着你说的“镜子”的看法追问为什么网络流行语会诞生这个问题的话,我想我们可以回到语言和社会思想的关系上看。语言是思想和声音的媒介,是形式,而不是实质。也就是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探索语言,就要先探索思想,要探索网络流行语,就应该探索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后的思想基础和思想背景。
53、如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将传媒娱乐功能平民化,是近年来电视传媒的新宠,但前段时间报道《跑男》这类真人秀节目导演安排了台本,各明星在节目中的表现并不是本性显露是按照设计好的台词而表演出来。
54、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某一词句能成为网络流行语除了简单形象、生动有趣外,往往还反映了某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揭露了某种普遍的社会现实。小编通过盘点近十年的网络流行语,梳理出了网络流行语的四大内容来源。
55、语言与人、社会不可分割,网络流行语也是如此。不容否认,目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否相关,与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态是一种什么关系,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现实社会表达机制和话语权的分配有多大相关度,这些还需要运用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和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减少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功能,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治理虚拟社会,这些都亟待研究。
56、(WHO)另一方面,和过往的仓颉不同的是,我们如今“造词”的方式由临摹变为戏仿式的拼贴。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从鸟兽的足印痕迹得到启发,发明出原始的象形文字来临摹、勾画世间万物。网民则充分展现了民间智慧,流行语的创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谐音(神马都是浮云)、双关(压力山大)、比喻(友谊的小船)、挪用(小目标)等,甚至还有诸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让人不明其所起的流行语。网民化身为文本世界的游牧人和“盗猎者”,在有限的边界内开疆拓土,肆意驰骋。先选择既有的文本作为可供挖掘的富矿,再将其中内容打成碎片化的基础元素,最后依照自己的逻辑、喜好进行拼贴黏合,从而创造出具有自我、群体或社会烙印的新文本。尽管相较于仓颉的“从0到1”式的开创贡献,从“1到2”的文本拼贴或许不足为外人道,但仍有助我们窥见社会的一隅。
57、根据对相关研究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学术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积累,研究议题比较多元,涉及网络流行语的很多方面,但总体来说由于网络流行语更新快,动态性强,研究不够聚焦,重点不突出,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童星关于网络社会交往研究、谢俊贵关于信息化转型中的社会分化研究、戚功关于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重塑和再造”研究等成果等网络流行语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杜尔克姆、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和G.H.米德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等对网络流行语研究也可提供重要借鉴。
58、 最典型的情况便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对一件事物进行了预先的判断,所以在遇到某些需要抉择的机遇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时,第一反应是拒绝那个自己不熟的选项,从而对自己的不了解没接触的事物产生抵抗,为自己立下坚不可破的Flag,然而当我们真的迈出一步时,却发现自己的理解完全是一种误解,未免使自己陷入打脸的尴尬境地,这就产生了又一重的认知失调,不过网友们为了这样一种不平衡的打破提供了网络流行语这一工具,面对曾经抗拒的一切,体验到个中美好之后的我们,大可不必因打脸而尴尬,一句“真香”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认知转变,同时可以通过调侃自己化解尴尬,不得不说,有些时候网络流行语从语言符号的应用层面确实是一种变相的认知平衡调剂利器。
59、这年头,不会点网络流行段子,都没法儿写社长说!(香菇!)
60、当代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是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看报纸,青年人进网吧”。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待传媒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影响,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61、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将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差异显著等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矛盾呈现在大众面前,大众也借助网络流行语这种轻松、自嘲的语言对社会问题进行评判。
62、现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供的数字显示:截止2016年3月底,我国有近7亿网民,每天产生信息量约300亿。随着网络的普及运用以及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及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
63、汉语四字格成语以其朗朗上口的节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汉语一大显著特点,这也使四字格成为网络流行语缩略中最具能产性的一类。四字格缩略只是偶见于短语层面,比如“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类缩略更多发生在句子层面,如“累觉不爱”缩略自“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由于汉语成语的强大影响力以及网络缩略语极富创造性的特点,四字格缩略俨然成为网络流行语缩略的主流。
64、流行或者时尚,用罗永浩的话说,所谓时尚就是为了让你的上一辈血压上升。这些流行语只是新生代表达和老一代不同的一种手段,最后会被再下一代给埋葬掉,剩下的才算是经典。
65、网络社会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网络社会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安全(技术控制、信息源控制);二是对人与人在网络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和需要(包含虚拟的需求)的控制。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肯定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创新和形式创新,肯定对于丰富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意义,同时因其不规范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提出引导和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有自净化能力,不必强制规范。二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基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姜胜洪认为,首先要关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民生,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其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提高政府公信力。北京邮电大学刘德良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一种较好方式。”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使得社会生活景观、政治图景的规约性特征式微,在悄无声息中颠覆了人们对美丑、善恶、荣辱、是非的区分,因此对它监测、引导、控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66、 轻松戏谑、娱乐自嘲。突出表现在网络“萌语系”文化现象:有的是模仿童语,如“萌萌哒”“有木有”“肿么了”;有的是方言谐音,如“赶脚(感觉)”“蓝盆友(男朋友)”“涨姿势”(涨知识)“捉急(着急)”“内牛满面(泪流满面)”;有的是象形表达,如“囧”(八字眉状,表示无奈、尴尬),“Orz”(跪拜状,意为“服了”);有的是英语谐音的模仿恶搞,如“闹太套”(notatall),“狗带”(godie)。即便是表达悲惨、贫穷、伤感、担忧等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也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如将悲剧说成“怀具”,将难以掌控称为“hold不住”,称呼无车无房无女友的男青年为“低碳哥”,称严重的雾霾为“十面霾伏”等等,包含着“苦中作乐”“泪中苦笑”的味道。即使是批评和攻击,也多用“坑爹”“奇葩”“也是醉了”“不能放弃治疗”“我能说脏话吗?”等曲笔反讽而不是直接地板起面孔训人。不少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勇于自嘲的姿态。如“槑”“土豪,我们做朋友吧”,都有一定的“呆萌”精神,而被一些舆论批判为“自贱文化”的“屌丝”“剁手党”“臣妾做不到”“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等等,其实是先把自己放在较低位置、进而取得一种从容的自嘲姿态,本身也是对“自视过高”“过分自我标榜”的一种反讽。而“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元芳,你怎么看”“待我长发及腰,……可好?”“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主要看气质”等各类“造句运动”,则是网民借助流行语参与的一种集体狂欢。
67、如果说,2008年以前,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基于“提高沟通效率,节约交流成本”的话,2008年以后,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与热门事件结合,在演绎热门网络事件的同时,释放出强大的传播力,表达着网民的态度。网络流行语由最初的网民交流用语逐渐演变为反映社会重大舆情的流行语言。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热门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进行舆情表达和社会参与的重要载体,生动地表达着社会集体意志。
68、部分电视剧的娱乐化,近年来,电视剧的生产更加市场化,全球化的经济市场形成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如前段时间热播的网剧《上瘾》一段跨越性别之爱的青春励志爱情故事。
69、网络热词幽默的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内涵,与社会关注热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70、网络流行语首先是网络时代的产物。首先,网络的普及及网民群体的壮大都要求语言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交际方式。同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成为常态,各种新颖的表达形式也层出不穷,但这些新的表达形式没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却能依托于网络开放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而首先出现在网络交际中,这也是网络流行语不断出新的原因所在。其次,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转型的阵痛与复杂的社会心理交织融合,使得社会热点事件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加之网络恶搞的推波助澜,网络语言自然成为了大众调侃、娱乐或表达个人爱憎的不二选择。
71、陈万怀(2013).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新闻界》,17X47-50.
72、喻国明在《传播的语法革命和传媒竞争力的构建》中就指出传媒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生产过程运作的结果,是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最终产物。
73、“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而草根传播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
74、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为新华网思客。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
75、 伴随着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博弈与融合,这里想解释一下为什么作者使用博弈与融合,在之前,无论芝加哥学派还是传统的伯明翰学派都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归纳为“抵抗和收编”的关系,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亚文化的高度聚集和越演越烈的传播都是因为大众媒介的介入,对于亚文化来说,大众媒介给它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加强了群体之间的内聚力,给亚文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支持者,然而这就不可避免的,将亚文化推向了一个“大众化”的局面,主流文化将亚文化解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开始融合。但是亚文化的人群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喜欢小众文化的人内心渴望被大众接受认同,但又在当“小众文化”被大众接受的一瞬间,心中又会产生落差感,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特殊感而感到气愤。这样的落差心理下,亚文化的人群开始与主流文化博弈,产生亚文化新的内涵。作为亚文化符号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也在博弈的过程中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种重构性可以用费斯克所述来解释:“当它赢的消费者越多,在整个文化工厂现有流程中再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在传统的嘻哈圈子中,“skr“通常是表达兴奋、激励或者幽默,作为表演是临时插入的拟声词,而在18年暑期吴亦凡粉丝与虎扑体育大战的事件过后,网友们则将这个词语进行了再次创造,延伸出许许多多的含义,无论是基于嘲讽还是戏谑恶搞的心理,这些词语都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博弈融合的结果。
76、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及使用者在网络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不会考虑到其是否规范。因此,在构词上也表现出了随意性的特点。
77、 1996-2005:以网络“方言”为主,“网络群居”特征初显。包括“GG”、“MM”、“7456”等词汇缩写,以及“顶”、“沙发”、“潜水”、“恐龙”等特殊称谓。此外还有1997年后借互联网走红的电影《大话西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靠”“I服了You”等。无论是群体内部的网络“方言”,还是对传统文艺作品的网络化挖掘,都显示这一时期互联网作为独特“文化圈”和“生存部落”的特征初显。
78、大概15年前,我们是这样在网上聊天的:你好!我是GG,你是MM吗?;我不是恐龙,你才是青蛙呢!
79、传媒当中的互联网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挥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传媒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传媒对社会影响的方式、内容、效果的差异。
80、周期设定为50天主要是参考了有关网络热词周期的相关研究。有研究者(钱兵,徐庆红,2013)以百度事件类热词着手,对五种类型、三种性质的事件热词热度、周期、与媒体报道数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别对五种类型的热词周期、热度进行预测,通过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1预测这五种类型热词的热度和周期,并得到了如下结果:
81、例如今年过年的“上海女逃饭门”事件,故事的起点在2月6日,上海家庭生活消费平台篱笆网下属的篱笆社区发布了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发帖人称作为上海女孩,自己不顾父母阻力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男友家第一顿饭后决定逃离江西,并贴出所拍的晚饭照片,但此帖并未引起太多人关注。
82、而传统媒体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传播活动有较多的局限性,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媒体并不会被取代。王仕勇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往往缘起于网络,与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相关。
83、一些大V通过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形成一个利益链条,是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渠道。
84、例如,“粉丝”、 “顶”、“拍砖”等,网络圈子里的网友都懂,如今用在报纸、电台上,受众们也懂它们的意思,放在特定的语境里,即有上下文、前言后语,不会产生歧义,我看用用也没有什么坏处。
85、如:“王宝强离婚事件”发酵而来的捉奸视频、给孩子验DNA、马宋机场被抓、马宋偷情视频等等子虚乌有的案例,竟还有网民因为‘宝强离婚事件’双方观点不合而导致离婚。上海女逃饭门事件让众多网民雾里看花结果虚惊一场。
86、(WHO)速生往往伴随速朽。网络流行语与其依附的载体一样,经历着指数级的规模增长,无数新词、新梗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不断被抛出、接受、传播、遗忘、再抛出……大部分网络流行语往往依附、锚定于社会热点,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公共事件(我爸是李刚、躲猫猫)、剧集节目台词(元芳你怎么看、淡黄的长裙)、名人发言(一个亿小目标、洪荒之力)等,而春晚从早年的“流行语制造器”到“流行语挪用机”的转变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热点事件则全天时滚动出现,下一个事件驱赶着上一个事件,轮番轰炸着网民的感官,而大多流行语也伴随热点事件热度的降低而逐步退场。只有少数流行语则由于其锚定现象的持续存在而获得生命力,如指涉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和外貌焦虑的“高富帅”、“白富美”等,“996”在劳工合法权益的斗争结束前恐怕也不会消失。
87、考察以上两类概念,可以发现,研究者都注重从网络流行语“使用者”“传播平台”“社会动因”入手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并达成以下3个方面的共识:一是在与使用者的关系方面,都强调被网民广泛认同并使用;二是在传播平台方面,都强调产生或传播于网络空间;三是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都认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我们认为,考察网络流行语的内涵,首先要厘清“流行”的含义。根据辞海的释义,“流行”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的意思,即在传播速度上,要“迅速传播”,在传播广度上要“盛行一时”。网络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给“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因此,可以将网络流行语界定为产生或传播于网络空间,被网民普遍使用的词、短语、句子或语言表达模式。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鲜活反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88、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36人遇难的特大交通事故后,省安监局长杨达才的一张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照片,引起网民的极大不满,很快被网民人肉出数张杨达才在不同场合佩戴各不相同名表的照片,由此引发了网民的质疑,杨达才被网民戏称为“表哥”。在网络反腐事件中,官员的不当言行往往成为促使网民滋生不满情绪的直接动因。有媒体指出,几张手表图片就把官员形象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源于官员财产不透明的制度。而在这些喧闹的网络现象背后是网民们对官员财产公开的强烈要求。当充满监督热情的网民们无法在制度中找到监督官员的途径时,他们会在官员身上可以看得见的地方寻找突破口,而手表、眼镜、皮带等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人民网,2012)。
89、这一变量主要考虑流行语创造主体,即流行语是由当事人自主创造还是由网民杜撰产生。在进行舆情研究时,舆情事件的主体和客体往往是基本的参考变量(陈璟浩,2014)。流行语是本文的研究关键词之那么流行语的出处即创造主体也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可选变量。在一个公共事件中流行起来的流行语到底是事件当事人创造的,还是网民杜撰的或者是沿袭旧有语句发展而来的,这在每个案例中都可以做出比较明确的判断。比如“23动车事件”中的流行语“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就是事件当事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话,随后被网友频繁引用成为“铁道体”流行语。而“杨达才事件”中产生的流行语“表哥”就是由网民杜撰又广泛传播的流行语。
90、目前研究者关于网络流行语创造者有三类,王仕勇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分析》中指出第一类是事件的知情人或当事人第二类是论坛上的活跃分子,第三类是许多网民一起传播一个新闻中的抢眼语句。()
91、 面对着阶级固化的现实,年轻人开始和自己和解,乐天的丧,愉快的放弃,自甘甜蜜的隐形,毕竟,人生一旦看淡了,就会发现:人间不值得。这样一种看似毫无斗志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抗争,是年轻人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排解自己紧张、茫然、被迫放弃时的情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