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文案精选61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6-15 08:00:23 浏览59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1、之所以称为圣人,只讲求精粹纯而不论量的多寡。

2、教导学者诚意息虑,默坐澄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王阳明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立言”基点,才使得他的人生事业走向了历史的颠峰。在平定宁王之乱后更是有着广泛的致良知之教。“致知者,诚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实。”,“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3、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4、往往一个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不是逆境,而是平乏之日,所以,那些容易迷失的人,正是因为没有耐得住自己对未来方向的把握,最终迷失自己。

5、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6、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7、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8、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9、庭狎仙翁鹿,池游县令凫。君心除健羡,扣寂入虚无。

10、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1、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12、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3、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4、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5、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16、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7、未发之中是如何?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18、译:人必须经历各种事情的考验、锻炼,才能够立足社会,才能够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理。

19、“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20、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1、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22、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23、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24、竹深荒旧径,藓合失残碑。云雨罗文藻,溪泉系梦思。

25、在做事的时候不唯利是图,而是守护者自己的良心,在纷扰中守住自己的本心,方知何时进,何时退,方可让自己少走弯路。

26、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2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8、怪我携章甫,嘲人托鹧鸪。闾阎随地胜,风俗与华殊。

29、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30、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

31、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32、 二是容得下气。公元1519年,阳明先生率三万多乌合之众,用38天时间便把宁王朱宸濠的七万叛军打得落花流水,生擒了宁王,平息了叛乱,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立下了旷世奇功。但由于正德皇帝的昏庸与顽劣,阳明先生不但未得到封赏,反而受到了许泰、江彬、张忠等人的恶毒中伤和迫害。当此屈辱和危艰之时,阳明先生心中的忧愁、愤懑可想而知。“自嗟力尽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庙堂”,“世路久知难直道,此身那得尚虚名”,“惭无国手医民病,空有官衔縻俸钱”,“百战归来一病身,可看时事更愁人”等诗句,便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然而忧归忧、愤归愤,阳明先生还是本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古训,苦心、耐心地与群周旋,大限度地维护百姓利益。精彩的一笔是,阳明先生以谦虚、真诚之心感化了正德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张永,不但启导他恢复了内心的良知,还把他变成了“良知教”的信徒。在张永的帮助下,阳明先生不但走出了困局,还名正言顺地当上江西巡抚,有了一个为民服务的更大平台。

33、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4、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35、醉拂岩石卧,言归遂相忘。寻春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36、王阳明认为,逆境中,可以“耐”住苦难之人,必能赢得新生之日。

37、王阳明曾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的和尚,于是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和尚惊慌地睁开眼。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想念她吗?”和尚迟疑了一会后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3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9、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40、伏尔泰(1694年-1778年),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

4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唯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42、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43、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44、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45、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46、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7、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8、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

49、惟恐吾侪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专心致志于此耳。

50、梦里听、瑶琴三弄。醉卧长安人不识,晚秋天、此意西风共。

51、知行合一的理论,我们只是说说而已,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知行恶呢?

5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3、(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54、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55、王守仁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56、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57、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58、▲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59、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60、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