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子的生平介绍
1、2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飞蛾用尽全力想要摆脱作者的大手,感受飞蛾对生命的珍爱。(杏林子的生平介绍)。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借助资料读懂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杏林子的书文字简洁,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豁达,她的作品也许称不上精致文学,却是一字一痛,一字一爱,所迸发的力量比那些精致文学还要珍贵。
4、综上所述,用语文的手段去解决语文的问题,就是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完成字词句篇的学习,并在这种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杏林子的生平介绍)。
5、现在课堂上大量出现一种现象,把大片大片的语段或一句一句的重点语句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读。请问我们的课堂是在读书,还是在读屏幕?久而久之,学生连翻书都不熟练了。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勾画重点语句的练习,也由课件直接呈现出来了。不知学生损失了多少练习的机会。有人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有这样的条件放着不用多可惜,当然,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我们并不应该为了使用而使用,使现代科技变成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7、找出课文中所讲的三个小事例?尝试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8、4)、小小的飞蛾尚且如此珍惜生命,我们人又怎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呢?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求生欲望,一起呼唤生命——(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9、教师小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是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得文章显得更为生动,朗读时特别应注意把握朗读技巧,要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加以朗读。
10、○1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稍”“骚扰”“只要……就”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飞蛾的讨厌,明白它已命悬一线,生命岌岌可危,处于绝境,感受飞蛾的生命之脆弱。
11、英雄失去理想,锐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流沙河
12、(指名学生范读并评议;着重讨论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再齐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13、3)、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再一次呼唤—(齐读:生命生命)
14、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中)
1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16、夫志当存高远。————(三国.蜀汉)诸葛亮
17、崔欣老师的《生命生命》一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她设计的自读提示:读、思、悟三步,做到了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了自读自悟的方法。崔老师循循善诱,让学生走入了文本中,通过多种形势的读、悟,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学文之后,杏林子和其他楷模的资料补充,真是锦上添花,让学生也让我懂得了要珍爱生命,好好利用生命!
18、函授学校的老师曾拿杏林子的作品到报刊发表,鼓励了她日后尝试投稿。杏林子第一篇投稿获刊登的文章是《他与她》,1961年前后刊于《中央日报》副刊。及后杏林子即不断写作,作品类型亦越见多样化,除散文外,亦有小说、广播剧、电视剧本、舞台剧本等,屡获殊荣。杏林子遗著:《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除了写作外,杏林子亦致力服务残障人士。
19、壮志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南宋)陆游
20、崔欣老师精彩风尘的这节语文课,最大的亮点表现在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她引导孩子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把最真实的感受表现出来,继而走进那只飞蛾,那颗瓜子,那个我的世界!从中对生命的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1、教师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学生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2、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23、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
25、在台湾,杏林子还创设了“伊甸残障基金会”,为残障者的医疗、工作、教育、福利等做着不懈的努力。
26、知了的吟唱为何使人厌烦?因为它只会重复自己的名字。
27、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她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就绝对不要活了!
28、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29、还有一位老师讲《雪地里的小画家》。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问:“谁还知道有什么动物会在雪地上画画儿?到黑板上来画。”于是学生一窝蜂似的拥上了黑板,你推我挤,杂乱无章地画了一黑板爪子印、蹄印,用了15分钟多。然后老师又按照顺序讲说了课文内容,表扬了学生画得很好后就下课了。
30、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31、在学生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如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在这里教师可以提问,竟然可否换成居然,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使人敬佩的感情(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
32、 随手扔垃圾是很方便,可是地上太脏了,随便活动一下就灰尘漫天,我们在这样的教师里学习,吸收了灰尘,很容易的各中疾病,这不是重踏吴王的覆辙吗?但是,吴王从执迷中醒来了,他考虑到藏在身后的危险。难道我们不能明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真正含义吗?
33、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唐)李世民
34、 我们应该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人不能目无短浅,要有长远打算,这样才会有所成就。《蝉》读后感5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螳螂捕蝉》大家一定会很熟悉吧!因为我们肯定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起初,我并不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经过经天的学习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它的意思是说: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利益,也许你真的很强大,但是也许也会有其他人来攻打你。
35、 从这我知道了语言的魅力,我们应该巧妙的运用语言,语言的魅力和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蝉》读后感2 这个星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做《螳螂捕蝉》。
36、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即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
37、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38、(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杏林子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
39、(1)用横线将文中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画出来,用自己的方式自学生字以及不理解的词语。(2)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40、人身在世也是一种幸运,珍惜生命,享受人身则是最大的幸福,不必为昨天的失意而悔恨,也不必为今天的失落而烦恼,更不必为明朝的得失而忧愁。
41、我们用联系生活实际、抓住重点语句、想象等方法学习了第一个事例。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下两个事例。
42、赵老师功底深厚,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崔欣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课文的讲解过程过渡自然,在每个事例体会深刻的基础上再次读课题来加强对生命的敬重。整节课闪光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43、(同学的发言,没有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大家自身对生命感悟的进一步深入挖掘也会受到阻碍,体会一定要具体,还要有真情实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不局限在意义、价值与奋斗方面)
44、学生自主阅读,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4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46、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47、(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48、师:他们,以及许许多多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人们,书写着不死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谨记——(生接着读改编成诗的课文)
49、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50、校址:运城市红旗西街515号(西花园西200米处),乘4路、5路、7路、8路、10路、11路、18路公交车向阳学校下车即到。
51、 一次,秀男无意间向父亲亮出了这支笔,父亲很是惊奇。原来四年前,父亲曾送给一个家境贫穷的男孩600元,因为男孩家没什么东西可送,只能送给父亲一幅画着钢笔的画。秀男听后,嚷嚷着让父亲带她去找男孩家。可好不容易找到时,却得知边域已经离开人世了。
52、师生之间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家庭、社会、校园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生可能就一些敏感问题发表见解如歹徒行凶时我该怎么办?有人在海里喊救命我该怎么办?,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命,不要去做无谓的牺牲,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见义智为。
53、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读后有什么收获。
54、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55、畅谈:怎样使自己的生命也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56、(3)请同学们畅谈杏林子带给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对于疾病缠身的杏林子来说,活着原本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她却依然热爱自己的生命。
57、过渡:我们说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发人的,同时,她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58、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59、横看这一板书,它用三行表现课文三个段落结构,竖看形成了三列(三栏),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草塘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和认识方法的变化。而且,学生在发言中,指出三栏联系起来看,表达了人的情感与认识的关系(情感的发展依赖于认识的发展),也指出了认识方法与认识发展的关系(要想深刻认识事物,就得有亲身体验,只有目睹耳闻是不够的,脱离实际是根本不行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扎根于语言学习,使学生领会了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达了多么丰富的人文内容。
60、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61、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62、此时,你看到这只飞了吗?请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
63、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64、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
65、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66、老师小结:不知道在坐的各位有没有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边有一小段非常经典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而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应该怎样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67、1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稍”“骚扰”“只要……就”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飞蛾的讨厌,明白它已命悬一线,生命岌岌可危,处于绝境,感受飞蛾的生命之脆弱。
68、生:杏林子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出版了四十多个剧本、散文集等等。
69、2)、联系生活理解“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70、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传无穷,把那陈腐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71、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72、不同点:杏林子文章以三个故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极力挣扎,顽强生存下去。
73、过于欣赏自己,就发现不了别人的优点;过于赞赏别人的优点,就会看不见自己的长处。
74、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75、预设:被作者抓住后的飞蛾极力求生;(飞蛾求生)
76、这些年,笔者尽量争取每课只提一个主干性问题,如讲《只有一个地球》,只提问:你读了文章,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在诉说自己心中的苦辣酸甜时,引用课文中地球被破坏的句段,说得有深度,有感情,因为这个问题触动了他们的内心感受。讲《放弃射门》,只问:你认为福特算不算一个优秀的球员?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这个问题促使他们认真读书,勾画批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更问了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好不好?想改成什么?为什么?同样促使他们认真读书,从文中找出依据,分条列纲,然后有条理地表达。例不多举,但有一个设计问题的原则,就是以问促读,用语文的手段解决问题。
77、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美)亨利·门肯
78、如讲《鸟的天堂》榕树大而茂盛一段,不用去提问“榕树有什么特点”“哪里表现了这个特点”等问题,就让学生认真地去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或感受。学生一般都会产生“这棵树真大、真茂盛”的感觉。然后指导他们朗读,请他们把自己这种感觉通过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传递给大家,让大家都知道这是棵巨大而茂盛的树。读的时候,凡是表现树大树茂的语句,就很自然地被突出出来,根本不用机械地告诉学生哪些字读得重一些。因为有表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和传递。这就是用读替代了问答,这种方法在很多的情况下都能运用。讲《飞夺泸定桥》“与敌人赛跑”一段,先让学生默读并勾画出红军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方法,分别标注上“困①”“克①”等序号(共5组)。默读后再指名分别对应地朗读(一个人读“困①”的句子,另一个人接读“克①”的句子,依此类推)。这种读法打乱了课文原来的顺序,但学生却能更清楚有序地悟出红军遇险而进、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朗读几次后,再请学生用“总分总”的方法来复述这一段(在五组“困、克”前加一个总结性开头,后面加一段自己的评述或赞叹作为总结性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没有提问,只依靠读和说就完成了课文的学习,而且复述增加了难度,联系了写作,也联系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讲《可爱的草塘》,让学生好好读书,要读到能讲出“棒打狍子”“瓢舀鱼”和“野鸡飞到饭锅里”三个故事。先小组内讲,再选派代表到讲台上讲。告诉他们可以加入自己的形容和描写,也可以连说带表演,还要评出“故事大王”“故事二王”和“故事三王”。学生情绪高,有创造,有竞争,讲得非常好。可以肯定,他们把课文学活了,自读、自悟、表达、创新全部得到了培养。讲《一夜的工作》,原本打算问学生:“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什么和什么相比?”果真这样去做,得到的只能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转而一想,还是不问好,于是用语言训练替代了。让学生用“在……却……”“是……却……”句式,说出课文中具有对比性质的内容。学生说:“在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陈设却极其简单。”“在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上,却放着一尺来高的文件。”“周总理在工作了整整一夜之后,却只用一碟花生米充饥。”“周总理的工作是那样辛苦,生活却是那样简朴。”这种替代,不但完成了原问题的任务,进行了语言训练,而且集中了课文中的对比因素(实际上是思想因素),使学生对文章、对人物的认识更深一层,更高一层。
79、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