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简介及生平事迹
1、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曾国藩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他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极重人才。当年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曾国藩终生勤俭谨慎,修学不断。因此,当清王朝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毛泽东年轻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身学习的楷模,还经常向儿子蒋经国讲述他学习曾国藩的心得体会,一再叮嘱蒋经国要终身学习研究《曾国藩家书》。
2、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3、第二“拙”,脚踏实地。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开始“正心”、“修身”。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做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时还把自己的日记教给朋友看以发现问题,然后严厉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这让我学习到,人要想达到目标,必须不断地自己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多层面的知识。只有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独具慧眼的专业素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学识渊博的知识涵养,才能配得上自己的野心,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4、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但有的人在时代的大潮中站定,铸就一座座丰碑。
5、上半年有个大热的赛事——世界杯。作为一个四年凑一次热闹的伪球迷,这些年看世界杯有个体会,意大利队的比赛有点枯燥乏味,但成绩并不差,因为防守好;南美洲的足球注重进攻,比赛过程看起来很精彩,但常常漏洞百出。
6、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7、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8、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
9、其癣疾,日记中出现最多的是癣疾,并且此症反复发作,在壮年时候就开始折磨曾国藩,令他寝食难安。现代医学表明,曾国藩罹患银屑病,此病在当时很是折磨,曾国藩公务繁忙,很多时候需要身穿繁琐官服应对,而癣疾的痛苦折磨着曾国藩,以至身体溃烂,反复发作。曾国藩认为此症跟饮食有很大关系,以至于只吃蔬菜,不吃肉蛋,有时候甚至只吃无油的蔬菜,只吃干米饭,这种营养上的不均衡应该是让其身体进一步恶化的部分原因。
10、 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11、 万宜堂位于荷叶镇峡石村,建造于曾国藩去世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由曾国潢主持建造的一座颇具明代风格、规模较为宏大的住宅,名字寓意“万代千秋”和“宜室宜家”。
12、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率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蜂拥入城,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梯而入,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一降者。
13、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4、 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丰帝诏群臣言得失,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5月,署刑部右侍郎。10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
15、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16、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17、曾剃头不假,但某次捉了几个要犯本来都可以直接斩首的,但因为有人向曾保举,所以他私自就放了几个,这也导致湖南官场排挤他,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曾的一大功劳是扶持起了李鸿章,让他创立了淮军,为清末又续了几十年,对清朝而言是个能臣,对造反派来讲就是个封建官僚了,当然比我这种普通人还是甩我十条街。
18、就像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19、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20、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1、老翁见状无奈,乃挺身就近曰,然则如此,吾下水,汝将担交于吾顶于头,待汝空身而过,则返汝,何如?即解衣脱履。
22、他曾亲笔训诫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23、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主权。
24、曾国藩用兵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左宗棠曾经讽刺他“于兵机每苦钝滞”“才短气矜,终非平贼之人”,但这样一个“结硬寨,打呆仗”的人,靠着稳扎稳打,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哪怕曾经三次兵败到想自杀,最后居然把太平军硬磕了下来。
25、 在荷叶镇,除了富厚堂,曾氏家族还建有白玉堂、大夫第(敦德堂、奖善堂)、万宜堂、华祝堂、黄金堂、修善堂、有恒堂、文吉堂等庄园,与富厚堂一起,合称“九处十堂”。其中敦德堂、奖善堂、万宜堂都是在曾国藩兄弟发迹后修建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可与富厚堂媲美。只是在后来一百多年的风雨中,由于缺乏保护,有的已失去往日风采。尽管如此,当你看完富厚堂,再来到这几个地方参观,你就可以更加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及其家族的发展变迁。
26、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27、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28、《曾国藩传》是2009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萧一山。
29、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30、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31、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32、《曾国藩传》是2009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萧一山。
33、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34、 纵观曾氏修建的八堂和两处管庄,共“十堂”的改名命名,其来源分两类,一类出自古书、典籍,如:白玉堂、黄金堂、修善堂、敦德堂、奖善堂、富厚堂、华祝堂、文吉堂。一类出自曾国藩家书,如:有恒堂、万宜堂。无论出自哪里都含意深远,富含文化底蕴,体现出是官宦之家,读书世家,富贵人家,也不失激励居家之人及其后世子孙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之意。
35、太平天国虽然破坏多于建设,但产生太平天国的土壤是清朝腐败的统治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
36、萧一山在书的引子里写道:“曾国藩的事业之成就,完全由学而来,无关乎命运,今昔人的议论都是一致的。”
37、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同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38、由此可见,我们开展队伍思想教育,强调政治建警、忠诚铸警,意义重大。
39、读《曾国藩传》,感触最深的是曾国藩之“拙”,一为天赋平平,二为脚踏实地,三为持之以恒。
40、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41、老翁答曰,儿身材矮小,立于水田,恐担浸湿,坏其食物,而汉身长,故请避让。
42、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43、 富厚堂后山的风景非常迷人:参天的古树有的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宅院四周高大的围墙让人们想起当年这座房屋的主人在那个朝代的地位;从后山看整个富厚堂周围的地形地貌,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据说当年由于这里古树参天,植物繁茂,成为各种鸟类栖息的良好场所。每天清晨,曾府仆人都要到后山拾鸟蛋,光是鸟鹤蛋和白鹭蛋就可以捡满一大箩。
44、看《挺经》,第一节《入局》的解说中也提及到这个段子。
45、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安庆。12月20日,曾国藩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46、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47、《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
48、他带头兴办洋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中国第一家翻译馆,先后共译书160种,介绍西方科技、文化知识;采纳容闳的建议,送出近代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其中包括后来的第一任民国总理唐绍仪、有“中国铁路之父”之誉的詹天佑等人。
49、最记得的是一个段子,很多年前,在《读者》上看过,觉得很有意思,还真的在笔记本上抄录过。
50、《曾国藩传》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为方便读者对全书有更全面的了解,书中另附由李鼎芳编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鉴于水平有限,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错讹还请广大读者予以斧正。
51、晚清的时候民间起义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瞄准时机争取到了机会,他在老家通过人脉关系组建了最初的湘军,取名“湘勇”。除了操练湘军,曾国藩还写文章分析起义运动,从道德至高点动员一些读书人也反对太平天国运动。可惜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曾国藩曾遭遇挫折一度想要跳河自尽,被救回来之后重整信心和军队,最终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被赏赐黄马褂。
52、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53、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花费十几年时间成功平定天平运动,建立绝世奇功,挽救晚清于狂澜之际,被人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梁启超先生甚至称其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而他临终前还在愧责自己,学业无成,缺乏德行。这种深刻的反省,着实让人敬佩。
54、带领湘军攻下南京后,他没有恃功自傲,不仅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回了湖南老家,还向朝廷请示——我没那么大的功劳,不要给我升官。对国家的忠诚,可见一斑。
55、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56、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57、 大夫第从开工到最后竣工,前后共用了八年时间,耗费银两之多令人咋舌。据说曾国荃原来还想把大夫第建成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屋顶上盖琉璃瓦,槽门前建造浮桥。一次,钦差大臣彭玉麟(衡阳人,湘军水师名将)私访大夫第,留下两句话:“浮桥拆掉,屋减三尺。”便扬长而去。后来,大夫第前面的浮桥也就未建了,山字墙也矮了三尺。
58、朱熹也好,王阳明也好,他们立德立言,皆足以开创一个时代,引领潮流数百年。
59、黑尔(W.J.Hail1877-1963),中文名解威廉,美国历史学家、教育家,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1906年来华,任长沙雅礼学院院长兼历史学教授。1927年返回美国,在俄亥俄州伍斯特大学任历史系主任。
60、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61、主要成就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
62、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63、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4、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65、毛泽东称赞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66、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67、 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发达及其后世子孙的有为,在其家乡荷叶影响深远,曾氏可以说是名门旺族,对其庄园有顺口溜曰:“修善奖善,敦德有恒,黄金白玉,富厚万宜”,其意是指曾府庄园气派。而华祝堂为曾国潢修建万年堂时的临时住处,文吉堂只是曾氏家族的管庄,故未编入顺口溜。
68、人生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比赛,我们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关注“赢“这件事,而只要不输就可以了。比赛进行到半场的时候,很多对手就弃权了,或者失去了比赛资格,最后剩下来的就是赢家。
69、 一老翁请客,晨起派儿置办果蔬,时已过巳,儿仍不归。老翁心慌,遂亲往村口看望。见儿子挑菜担与一挑京货担的汉子于水睦上对峙,水睦窄,两人无法同时通过,却互不相让。
70、《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著作。
71、当然,放宽一点,后世旷代大儒朱熹、王阳明也被一些人称为圣人。
72、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平平,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英武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成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最后成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创立湘军,倡导洋务运动。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的人生经历,至今给我以特别的启示。
73、 黄金堂座落在荷叶镇良江村,位于万宜堂的斜对面,它的旁边还有一个修善堂。黄金堂是曾国藩的第二故居,曾国藩的母亲和父亲去世后,曾国藩分别从安徽和江西赶回黄金堂治丧。加上后来黄金堂还发生了两起不幸的事故,曾家就怀疑黄金堂屋场不吉利,相继搬出。曾国藩搬到富厚堂,曾国荃另建大夫第,曾国潢搬到修善堂。如今的黄金堂,只有宅院前的半月形池塘依然如故,槽门的石基和一扇墙尚在,其院落荡然无存。
74、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75、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
76、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一个做到。道理人人都懂,但难在坚持。一个“恒”字,曾国藩践行终身。
77、 修善堂与黄金堂是上下屋,1859年(咸丰九年),曾国潢从黄金堂移居修善堂。尽管曾国藩兄弟5人有4人在外带兵打仗,只有曾国潢一人留在乡下,但当曾国藩建修善堂时,还是比较讲究排场的,因此,当时的修善堂比旁边的黄金堂规模要大得多。后来,规模更大的万宜堂建成后,曾国潢又移居万宜堂,修善堂就成了万宜堂的管庄。如今,修善堂的主体结构已经改变,原貌难以辨认,倒是房屋四周的风景依然迷人。
78、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79、如此种种,才是曾国藩一生的真正“立功”所在。
80、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81、综观历代王朝,能够看得开的、能够体味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所蕴涵的必然真理的重臣,都能保全性命与名节,而那些执迷不悟的很少能善始善终。
82、曾国藩逆流而上,他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学习的内容涉猎甚广,不仅学儒家经典,还学军事、科学、历史、风水,为了治好眼病,甚至还学过气功。
83、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84、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