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文案精选7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6-06 10:07:00 浏览59

阳明心学的精髓的八字

1、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王阳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心学大师的角色。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和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他给弟子们上课,要他们静坐去除人欲,同时又让弟子去“事上练”,告诉他们只有经历多了,才能不断反思、修炼,达到山崩不改色、地摇不动心,宁静于内外的境界,才能达到致胜决断、知行合一的境界。

2、先生曰:“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3、(解读)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4、先生说:“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5、阳明心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感知”。这种感知的主要指向是自己,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对客观世界没有感知,那客观世界对自己也就没有意义。心学并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不是认为一个人光靠着心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而是用心去感知世界。

6、“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来找你。况且,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播心学,让天下人知道圣学法门,相比而言,建功立业就成了副业。”

7、最后有几句话给各位。我们应该度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有五句话:前三句是,依清澈良知,沿康庄大道,成一件大事。一生当中要成就那么一件大事,对祖国、人民、社会,至少对周边和你相关的人成就一件大事。第四句话是传一份美德,至少你要成为可以让自己的子孙为之骄傲的那样一个人。所以,依清澈良知,沿康庄大道,成一件大事,传一份美德;以此,度过自利利他的圆满人生。

8、这是石破天惊的颠覆性的观念革命。他第一次提出了“心外无物”这样重大的哲学观点,这与西方大哲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近乎一个意思。

9、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10、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仅指的是人类的伦理学,还指向了世界的终极。他的心即理的理,其实指的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或者是终极规律。王阳明在中秋的时候,想到月圆月缺,乃无法改变的自然的规律,但是有一点可以改变的是,人的心。只要你的心光明了,世界就会一片大光明。所以王阳明在临终前说,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这首诗是他的心即理的学说的通俗阐发。

11、前面4个字叫做:简而易行。因为简洁所以才容易理解,才容易实践,才容易践行。这也正是阳明心学伟大之所在——简洁而有力量。每个人不需要繁文缛节,只需要回到自己的内心,你就可以打开自己心灵的宝藏。每个人都可以。人有南北,良知没有南北;企业有大小,良知没有大小。因为“简而易行”,所以我们最繁忙、任务最繁重的企业家群体,也可以去学习阳明心学,去践行致良知。

12、在现在这个社会做到很难,主要是人们过于眼前利益,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忘初心是很难的事情,会被周围的人看做是另类,会被侮辱,嘲笑,难免会波及内心,大部分人会着急,生气,很多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有的很可能会对原来的作法,想法产生怀疑,这样就不能守住初心了,不但外部环境这样,就是家人也不可能支持,别人改变能够给家人和亲人带来物质的享受,而自己因为坚持不能得到物质上的既得利益,而放弃一些基本的道德,是难免的。

13、去做吧,不要怕嘲笑,不要怕质疑,不要怕曲折。一拳打不破一块布,但一根针很容易刺穿一块布。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一辈子精于一行一业,你就一定会出类拔萃!

14、先生曰:“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15、是是非非由自己的内心来判断,诋毁还是赞誉任由别人去说,不要丝毫在意,得到还是失去都是天注定的,安心接纳。

16、――――――――――――――――――――――――――

17、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18、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间。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19、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20、――――――――――――――――――――――――――

21、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22、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23、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一般,一通百通。

24、这个问题我问过若干人,最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给我开价是100亿——100亿也不换,你给他100亿他也不愿意回到致良知以前的状态。这就是致良知的力量,让一个人的生命焕然一新之后,人生价值的提升。

25、如此盛况,以至于作者在书中感慨,这些接待都是帝王才有的规格,朝中权贵羡慕都羡慕不来。阳明心学发展不过十几年,却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信众,原因就是它简易灵动易接受,即便是贩夫走卒也很容易成为王阳明心学的门徒。

26、斯大林和萨达姆就是“此心已动”,对自己的念头过于执著,结果就不可能及时看到事实的本相。

27、 回来之后,小和尚问师父,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在岸边了,你却还背在心里。

28、先生说:“人有了过错,常常过多地在过错上后悔浪费精力,就好象修补破旧的甑(瓦罐),必定有文过饰非的毛病。”

29、就像彭教授所讲的,福流——幸福的福流,持续的福流——甚至大家言语所难表述的那一份庄严感和成就感。所以请相信同学的力量。

30、先生说:“草有所妨碍,道理上应该拔除,就要拔除。有时虽没有拔除干净,也不放在心上。如果在意的话,便会成为心体上的累赘,便会为气所动。”

31、 苏格拉底也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站在时间的维度看人生,人生是一条由时间组成的单行线,曲曲折折,蜿蜒盘旋,其轨迹杂乱无章,但不会有任何一个点相同、重合、交叉。

32、(解读) 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33、跟随万献初老师“五经”殷商游学之旅,邀您同行……

34、所以,如果只是从物体的有无来理解这句话,就找错路了。从物的角度,人是人、花是花,王阳明不可能连这道理都不懂。

35、最后,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心学的蓬勃发展,信众遍布大江南北,虽然在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并不被主流认可,甚至遭到了当朝势力的多次打压,但王阳明心中坚定的是,跟随自己的良知行事,他的良知告诉他这件事是对的,他便去做,没有必要和其他学说一争高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王明阳能够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终掌握内心的主动权,成为一代圣贤。

36、只顾栽培良知就行了,不要急,不要慌,不助长,不问收获,自然会有功成的一天。

37、陆澄问:“宁心静气之时,可否称为‘未发之中’?”

38、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

39、但是,你明白善恶,未必能区分出大小。昨天晚上我们几位企业家在见面的时候,举过这样的例子:比如你的一位员工(干部),他经常违规犯错,甚至触犯公司的重要管理原则,此时你出于对员工的关怀和关爱,你当然可以不断的宽容他,一次又一次地给他机会。这是对员工的一份关怀,没有错;但是长远去看,你的这份小爱,也许恰恰是害了他。所以,我们讲,“小善即大恶”。就像孩子要糖吃,要糖你就给他糖,要蛋糕就给他蛋糕,这是对孩子的一份爱,但这是一份小爱。这份小爱会变成对孩子的一份伤害。

40、(解读)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41、特别是当今社会,浮躁不堪,阳明心学真真正正地能够荡涤你的心灵污秽,强大你的心灵,强大自己,让你心如止水,心如磐石,不如如山,让你真正地磨炼做事,活在当下,自在活泼,不避毁誉,活出自我!

42、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43、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44、第一部分:王阳明前半生探索心学的坎坷经历,从出生到“龙场悟道”。

45、(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46、――――――――――――――――――――――――――

47、有人问:“佛教也十分重视心的修养,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理天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48、第三部分:接下来,让我们聊聊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王阳明如何将“心学”发扬光大。

49、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50、可惜,这个概念已经泛滥成灾了,以至于多数人都不知道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有什么高明之处?

51、可见,王阳明的心学的第一个“好”,就在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扬弃了“二程”、朱熹等人的思想,提出了新的心学学说,重新解释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说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学说。

52、这是人为导致的知行分离。知行合不过是让你回归“本来”。

53、先生曰:“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像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54、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55、如果只知道在静中求守,不知道在行动中磨炼,遇到事情就会心乱如麻、六神无主,永远也达不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

56、王阳明被称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的学问又称为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王阳明倡导心学,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57、先生说:“诸如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人心中怎会没有呢?只是不应该有罢了。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如今,对于忿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从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例如,出门看见有人斗架,对于错误的一方,我心中很恼火。虽恼火,但我心坦然,不生过多的气。现在,对别人有怒气时,也应该这样,如此才为中正。”

58、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59、理是静止不动的。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就是指不看不听、无思无为。不看不听、无思无为,并不是如同槁木死灰一般,看、听、思、为全部依循理,而未曾有其他的看、听、思、为,这也就是动而未曾动,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也就是指体用一源。

60、来信又写道:“人情诡诈,层出不穷,如果用诚信来对待它,往往受到它的欺骗。要想觉察人情的诡诈,自己就会事先猜度别人会欺诈我,就会臆想别人不相信我。逆诈就是欺诈,臆不信就是不诚信。被别人欺骗了,又不能觉察到。

61、王阳明说良知如佛说的“本来面目”。它是人生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是“元意义”,是人生各种意义的根据、本体。这个本体却是个虚灵,不能着一物,如眼里容不得一粒,不管是沙子还是金子。然而它又是根本慧:做事情,它是成所作智;看人情事变,它是妙观察智;在任何环境中,它是贯通心物、建立意义的平等性智;它是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让人生生不息进取超越的大圆镜智。地,无水是焦土;人,无智是僵尸。良知能给我们的就是这个根本慧,让我们随我的“分”去建立意义通道。致良知即明心见性,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智更断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

62、致良知的目的,我们用一句话去概括它,目的是什么?首先致良知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境界。你今天住在2楼,当你站在3楼、9楼的时候,一眼望去,一望无际,一览无余,这是致良知可以让我们拥有的一份境界。可是,境界有时候大家觉得不解渴,那今天我们换一个词,致良知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你和你团队的能量。

63、第五点,共享。你是否有这份定力和远见,像康恩贝一样,像金蝶的徐总一样,愿意为了“把大家共同创造的财富与奋斗者共同拥有”而努力?

64、――――――――――――――――――――――――――

65、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心外无物”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66、――――――――――――――――――――――――――

67、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68、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9、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70、王阳明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骗过了尾随之人,并搭上了前往福建的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船只几乎倾覆。王守仁此时毫不畏惧,写下了这首诗。

71、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