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句及感悟(文案精选8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4-03-18 08:24:21 浏览59

王阳明名句及感悟

1、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2、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4、稊米休言圣,醯鸡益伏愚。鼓鼙催暝色,簪组缚微躯。

5、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6、1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7、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8、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9、出多无伴侣,归只对妻孥。白首青山约,抽身去得无?贺新郎(葛长庚)遥想阳明洞。

10、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1、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12、0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3、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4、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去为投金简,来因挈玉壶。

15、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16、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7、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18、金骨藏灵塔,神光照远峰,微茫竟何是?老衲话遗踪。李白祠二首千古人豪去,空山尚有祠。

19、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20、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2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2、跣足沿流妇,丫头避役奴。雕题虽少有,鸡卜尚多巫。

23、岩头金佛国,树杪谪仙家。仿佛闻笙鹤,青天落绛霞。

24、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27、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28、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29、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30、《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31、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32、1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33、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34、雾喷雷公怒,烟扬灶鬼趋。投壶怜玉女,噀饭笑麻姑。

35、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36、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37、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38、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9、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40、粉坏梅辞萼,红含杏缀珠。薅余秧渐长,烧后葑犹枯。

41、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42、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43、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44、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45、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4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47、学禅超后有,观妙造虚无。髻里传僧宝,环中得道枢。

48、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49、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50、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恶(wù)恶(è)如恶(wù)恶(è)臭(xiù),便是圣人。

51、也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52、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53、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今日揩双眼,幽怀二十年。

54、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55、(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56、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57、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58、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59、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

60、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61、1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6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63、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64、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65、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66、《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67、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68、“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6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70、果实经千岁,衣裳重六铢。琼杯传素液,金匕进雕胡。

71、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7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3、良知人人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74、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75、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76、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77、原句: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8、《泛海》王阳明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7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