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静心三诀(文案精选5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4-03-16 10:05:25 浏览59

道家静心三诀

1、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2、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3、   《阴符经三皇玉诀》中讲到:“黄帝曰,人身中如何也,天真皇人曰,脐下一寸三分者,气海也,中有真精,一合接于地,土中有二经通于脑,脑中俯名灵阴之俯,俯中二穴左曰太极,右曰冲灵,上通天气,下至海源,故曰呼則天气下降,吸则地气上腾。(注:呼则天气下降是心液离中之阴火随呼气下降至坎中以成真阴,吸则地气上腾,是肾气坎中之真阳,随吸气上升至离中以成纯阳)二气相接,则养真精。”(道家静心三诀)。

4、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5、      何谓呼吸?入者为吸,出者为呼。平常人呼吸是肺部呼吸,也就是自然呼吸,丹家认为,人初生在母体内,体中原有一管上接于肺,下通于丹田,心肾相连,以脐带随母呼吸受气,这时并无口鼻呼吸,谓之“胎息”,到了十月形全,胎儿裂胞出体,剪断脐带,其窍始闭,即变成口鼻呼吸,从鼻吸气至肺部,再从肺部至口鼻呼出,其气粗而浮,短而促,吸短而呼长,从此先天呼吸变为后天呼吸。内丹修练,就是要把后天呼吸变为先天呼吸,由自然呼吸转变为腹式呼吸,最终转变成胎息。

6、下雨打雷天,易受惊吓,不可练功。雾天为毒气,不可练功,而且要饮白酒一二口,以解毒气。此法十分重要,“雾天饮白酒,十人九不知。时时要注意,才不伤身体”。

7、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

8、而在气功之中,属于高层次的功法。内丹与气功的层次之差另,由此可见。

9、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0、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11、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

12、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13、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

14、故静字诀,乃为修道第一诀,一切法门,均从此一法门下手。

15、道家修道,重真心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归真即圣地。真心者,即人之本来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则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动心即妄,不动心即真。息其动心使复归於寂然不动,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静,感於物而动,今如泯物泯境,灭其惑因,则自仍寂然无动於中,而复其本体矣。大易曰:“洗心退藏於密。”即此意也。洗链其妄麈,退藏於密地;使外不入内,内不缘外,外境寂然,内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斩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泯物泯境之不足,则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内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无心;无心起用,用亦无心;即无即用,即用即无;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谓:“洽洽用心时,洽洽无心用,无心洽洽用,常用洽洽无”之境地。或则泯外存内;万境寂然,一心澄然。或则泯内存外;万境森然,一心寂然。或则用外双泯;心境两寂,而全同本体。或则内外双存;万象森罗,而对境无心。或则内外一体;即内即外,即外即内。或则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虽日临万物,而若无一物然,以本来无一物也。虽日理万机,而若无一几然,以本来无一事也。加此则自顿彻真心,而超性地,与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无用不成心。无心自无用,无用亦无心。今以无用用,便以无心心。无用用中藏大用,无心心处见天心。

16、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17、道家使人精神专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8、《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

19、《道德经》、《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列子》、《六韬》、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

20、   故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而世人则无不在竞逐劳役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殊不知:「半日安闲半日佛,片时清静片时仙」也。

21、玄关秘论曰:「心牵於事,火动於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旨哉言乎!凡俗心被物转,圣人心转却物。心役於物,则神动於中。识神既动,真神不生。或於役於事物,或沾染於名利,或痴迷於生死,或执滞於道法,有一於是,便即生心。有住生心固非,无住生心亦非。一有所生,便有所用;一有所用,便有所失,而非真心矣。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凡心死则圣心见,尘心死则真心见,人心死则道心见,法心死则天心见。寻著汝父母未生前本来心住处,返本还源,归根复命,便是汝大休歇处!在息心处!此正达摩祖师所谓:「心本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窦持禅师不云乎:「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盖山。」能得息心妙用,则自有境无碍,所谓:「蝉噪林逾静全,鸟鸣山更幽。」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者是也。

22、   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而一以心静为头脑。静则定,定则得。

2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24、古往今来,万物都是安静的。心最好宁静,如此才能心神合一。气最好平和,处变不惊,不沉溺外物,不抱仇视怨念之心,彻底忘掉一切,不执着任何东西,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逍遥自得。

25、凝神寂照法则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与元神之分,过来人皆可顿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窍”入手,久久不摇不动,即可产生元阳,激发真气。再上一乘,则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窍”(亦有以玄元窍为“玄关”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称“神火”。(真火与凡火有别。丹家炼药。多误认凡火为用,大误。)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诀者,则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炽焚身,使人丧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须懂得“防危杜险”之法。古者,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凝其神而寂其照;并以此为得静定之要法。静极则生意盎然,定极则别有天地;此不可思议境界,与佛家之寂灭境界,大有迳庭。禅宗修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而胡心见性;惟与丹道门庭之定法有别,道门此法之诀要,主在“凝神所以内定其心,寂照所以内回其机。”邵子谓“一念回机,即同本得。”此诀主在有“回机”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阳与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机;且可藉“人天合发”兴“人神感应”之理,而回其天机,复其本体。正所谓“回机一蹴透三关,枯树逢春花满山”老是。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议,古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可为此一工法注脚。经曰:“祗灭动心,不灭照心。”寂照之要,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须体认──“凝以不拟而凝,照以无照而照”之妙义!否则差之毫厘,失以千里矣。

26、惟修道习静,非从以养生为事,尤在其「静能增慧,静能开悟,静能入圣,静能证道。」得道之士,不但临生死之际,能谈笑脱去,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事,亦类能心中了了,其以致此者,即在由静而生之定慧力耳。惟此仍无关於大道!大道不在於生死事,不在於神通事,此为切要语。

27、百日筑基功是第一步功法,即练精化气小周天功法。它包括调息、守玄、排浊、洗脸收功四节动作。要领如下。

28、本净禅师有云:「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又云:「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此时彻了语。若再向上一着则是:「莫谓无心即是道,无心还隔一重关。」以著有著无,住有住无,两俱不是也。前者破有,教汝莫执有;后者破无,教汝莫执无。故永嘉禅师尝谓:「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以两俱不可堕也。

29、此动作也叫“以意排浊”。当“意守玄关”做完后,两腿伸直,双手分开,分别放在左右两膝上,手心向上。舌尖放下,嘴也张开,双眼睁开,目视两足尖。

30、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

31、心咒又称宁心咒、清心咒。众生皆烦恼,烦恼皆苦。烦恼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形者,生于无形,无能生有,有归于无。境由心生。

32、《悟真篇》讲:“要得谷神常不死,需要依靠玄牝立根基。真精既然返回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那身体中有一窍,名叫玄牝。受气后再产生,实际是府神。三元所聚集,更加没有分别。精神魂魄,会合到这个穴。是金丹还返的根,神仙凝结圣胎的地方。古人称它是太极之蒂,先天之柄,虚无之系,造化之源,混沌之根,太虚之谷。归根窍,复命关,戍己门,庚辛室,甲乙户,西南乡,真一处,中黄宫,丹元府,守一坛,偃月炉,朱砂鼎,龙虎穴,黄婆舍,铅炉土釜,神水华池,帝乙神室,灵台绛宫,都是一个地方。但在身中来求它,不是心不是肾,不是口不是鼻,不是肝不是肺,不是脾不是胃,不是脐轮,不是尾闾,不是膀胱,不是谷道,不是两肾中间一穴,不是脐下一寸三分,不是明堂泥丸,不是关元气海。那么究竟在哪儿呢?说:“我得到妙诀,名叫规中,一意不散,结成胎仙。”《参同契》讲:“真人潜入深渊,浮游守规中,”这就是它的地方。《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正存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水火交媾的地方。人的一身,天地的正中,八脉九窍,丝络联接,虚闲一穴,空悬黍米,没有依形而立,只是体道而生。似有似无,若亡若存,无内无外,中有乾坤。《易》讲:“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书》讲:“惟精惟允执厥中。”《度人经》说:“中理五气,混合百神。”崔公《入药镜》讲:“贯尾闾,通泥丸。”纯阳说:“穷取生身受气初。”平叔说:“劝你穷取生身之处,元气所产生的地方,真息所起来的地方。”白玉蟾又称它是念头动处。修丹的人,真息(一作气)不住,神化就没有根基了。而且这一窍,先天而生,后天相接,先后二气,总合为混沌。杳杳冥冥,其中有精,不是平常的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不是平常物。天得到它可以清,地得到它可以宁,人得到它可以灵。

33、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

34、即是心在;欲得无心,总非易事。此须渐修,非可一蹴即就;此关功夫,非可顿悟即得:观牧牛牧马二图,即知其言之不谬也。故道家用炼心二字,炼心者,炼去其人欲之心,攀缘之心,忿愤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浮竞之心;总之,要在炼去动心,而归於一静耳。

35、《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

36、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

37、     《阴符经三皇玉诀》里讲到:“黄帝曰,人发杀机,天地返复何也,广成子曰,人发杀机者,去六欲七情......返复乃阴阳升降,人之返复,呼吸彻于蒂中耳,一吸天气下降,一呼地气上升,(注:丹家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子午比冬夏,心为离卦,为阳、为天、为火、为午,肾为坎卦,为阴、为地、为水、为子,一吸天地下降,是心液随吸气下降至下丹田——肾。实为离中阴火下降,一呼地气上升,是肾气随呼气上升至中丹田——心,实为阳气上升。)吸者天气,呼者地气,我之真气相接也”。    

38、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 

39、    练内丹功,最好找一静室,如果条件不许可,在卧室中也可以,关闭好房门,防止有人突然闯入,室内空气要好,练功时可以采取站式,坐式,卧式等,练功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放松,气血畅通。     站桩有无极桩、太极桩,形意桩,八卦桩等。坐式分正坐和盘。坐,正坐就是我们平时坐在凳子,但腿不要高过凳子,比如象武当山张三丰祖师和真武祖师的坐像,盘坐就是自然盘坐、单盘坐、双盘坐等,睡姿可仰卧、侧卧均可,如武当山南岩宫太子睡龙床的太子睡姿,佛教卧佛的睡姿都可以,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身姿和什么样的手式,都要保持上身中正,不能昂首挺胸塌腰,也不能低头弯腰,一切要自然放松,头颈正直,下巴微内收,不能故意挺直,两眼微闭,也就是丹家所说的“垂帘”,垂帘是为了防止练功时,出现昏沉和心魔的干扰,口微张,舌自然放松,盘坐时臀部要垫高一二寸,以减轻对腿部的压力,保持上身的安稳端正,身姿调好了,才能有利于气血流通,放松入静。此为调身。­

40、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 

41、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

42、不惟如此,即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如果有片刻清闲,或者在地铁和乘公共汽车之时,两手结印,平静养神,亦常常出现神奇的效果。但是坐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因为入静,而坐过了站。   

43、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

44、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

45、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

46、面对正南,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高度入静。自然盘坐,左腿在外,右腿在内。女人右腿在外,左腿在内。上身正直,头正颈直。

47、            ------付理一道长

48、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49、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