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白话文
1、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2、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我们只做分享之用,不用于商业。)
3、通俗来说,王阳明这是在点出,如果你看向花时,看到了满树灿烂的山花,这“山花”便是你的“心”赋予的意义,如果你的“心”没有给客观世界的别人的眼里的“花”赋予“花”的意义,那么别人眼里的“花开花落”在你看来,毫无意义。
4、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5、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6、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7、三是美国的作品。准确地讲,美国是欧洲文明的结晶,尤其是文艺复兴的结晶。欧洲移民登陆美洲的时候,美洲的原住民尚处于原始部落时代,谈不上多少文化。加上移民的打击和疫病的传播,95%的原住民死亡了,剩余的也融入了美国社会。因此,美国历史短的说法,严格来讲是不准确的。
8、实在说来,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
9、这个结果当然是好的,我也满意,不多追究了,他也满意。但是,有时候,这个结果不一定好,比如上面的布坎南事件。
10、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1、故事背景: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12、美国集欧洲文明之大成,居民来自世界各地,没有主体民族,没有历史包袱,实际上是世界各民族组合出来的新型国家。所谓“一张白纸方便写最新最美的图画”,立国前和立国后,美国都为人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经济成果。政治家有华盛顿、林肯等,哲学家有詹姆士、波普尔、杜威等,文学家有德莱塞、曼彻斯托等,科学家有爱因斯坦、史蒂芬孙、瓦特、爱迪生等。当然,这几个人只是名头比较响一些,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为人类创造出各种新东西的人数不胜数,诺贝尔奖已经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每一项成就,大家可以循着这条线索去跟踪他们的作品。
13、很显然,CIQ的官方数据为准,短货626吨。
1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5、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6、其实,不光这个文章,不光航海事业,甚至整个人生,享受到其中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本来是我自己一点点的学习笔记,就感觉是一粒粒珍珠,看着欢喜,现在一不小心穿成了项链,更是乐的不清。能展现给更多人,那就更是乐的合不拢嘴。
17、王阳明提出了很多理论,有“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最后还概括出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说到底,还是以致良知为核心,不管是知行合一还是格物致知都是致良知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
18、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19、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20、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21、现在回到正题。在当代,即使读书更难,掌握知识更难,但人们为了上进,为了做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人,还是会勇敢地踏入书籍的海洋,去寻求知识和“真理”。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各种励志层出不穷、花样翻新。话是不错,但问题在于如何勤?如何苦?选择什么路径?舟楫划向何方?也就是说,如何让“有涯之吾生”,最大化地获取“无涯之知识”,让一个追逐知识的人留下更少的遗憾?本人特发表以下体会,不完整、不严密的地方,方家尽管指正(不是一个频道的说法就免了吧)。
22、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23、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24、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25、因此,对于国学的研究应当主张双向的思维方法,例如将兵法应用于现实的商业社会时,既要研究“兵法商战”,也要研究“商战兵法”。所谓“兵法商战”就是从兵法理论出发,研究当下的商业环境,是正向研究,而所谓的“商战兵法”是总结现有的商业社会现象,完善过去的兵法理论,打造现代商业社会兵法,是逆向研究。
26、摘自JAPANP&1 CLUB(2016APR)page9---下同
27、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28、我轮到了第三个港口,要卸空的,到港的水尺故意给我少读5公分,好比船中左舷,明明至少是65米,他非得给我装憨,就说是61米,顶多
29、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致良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形成的心中有天理。
30、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31、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32、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33、有钱难买我乐意,就想这么干,就觉得这样对。就选择这种方式了,《明朝那些事儿》最后说道,成功只有一个---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这就是我觉得好,我认为的成功,与你无关,于价值无关。
34、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35、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36、王阳明十九年在痛苦地思索,也曾对着一根竹子“格”几天几夜,格感冒了也没格出来结果,直到在贵州龙场的那一个瞬间-----“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语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因为这一瞬间,王阳明与孔孟齐名了。
37、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38、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39、30公分的UKC 澳洲好多港口有DUKC系统,这里没有。这里还因为偏僻,据说没有AMSA,没有任何检查,实际上我们遇到一次卫检。
40、装货顺序425最后不是用常规理解的42货仓调吃水,而是用35调吃水,懂点大副业务的都知道,这是有风险的。42货仓基本前后对称,离船中的距离适中,是调吃水的最佳选择,同理,7万吨多以62调吃水,18万吨多以82调吃水。
41、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42、下图中,调吃水的货全放到3仓,会有13公分的拱头。那怎么办?
43、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4、这里不同了,每一轮换仓都要移泊,在移泊时,可以给码头商量,往前多移一米,或者往后少移一米。这个活在移泊之前商量好,然后目的大家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少移泊。事实证明,他们澳洲人也想省事,也配合。
45、硬着头皮上 我们船无奈,基本定线,去了三次以后,也就顺手了。从第四次开始,我们连着开创了三次“不用调吃水”的记录。
46、穷尽所有、遍览群书的想法,不仅个人有,国家和集体也是有的。如各地政府和学校建的图书馆,单位建的阅览室,哪个不想收集尽可能多的书籍,以大而全为终极目标。为了整理书籍,乾隆皇帝举“盛世”之力,清理和查抄全国的书籍,编纂出60亿字的《四库全书》,同时销毁收集到的书籍3000多种,约占收集书籍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件事,虽然干的惊天动地,但被后世称为“功魁祸首”,既整理和保存了一部分书籍,也损毁和篡改了一部分书籍,后世评价毁誉参半。鲁迅对这件事尤其反感,他说“四库全书出而天下书籍亡”,主要指的是万岁爷一人定思想,排除异己和多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损害大于功劳。
47、下面说一下“两个注意”:一是注意不要贪多求全。前面已经提到,鉴于“知也无涯”和浩瀚的书籍海洋,人们多半会产生恐惧和迷茫。就连庄子和苏格拉底也产生了此类感叹。有史料记载,成千上万的古之学者毕生研究儒释道,皓首穷经、了无成就,成为后世之笑谈。数千年以来成名成家的也就寥寥几人,以至于学问成了个别人的垄断产品。这种现象本身反映出人们的读书观、学习观出现了误差,需要重新思考和匡正。其中之一就是“贪多求全”的读书观。许多人认为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遍览群书,才有发言权,否则就会有知识漏洞。基于这种观念,史书上才出现了推崇王安石的相关故事,历史上才一次又一次发生朝廷辑书的怪诞之事。多元才有创新、才有进步,管不了多元,是朝廷的本事不行。丰富多彩是自然界的本性,人类为了管理自己,依赖于过分简易的一元专制手段,是智力低下的表现啊!
48、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