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净化心灵
1、人的幸福感是自己给的,内心满足即圆满;若内心不知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所谓圆满不是没苦乐,而是苦乐随喜,悲喜随缘。(佛语禅心净化心灵)。
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适时的放弃。放弃那些是非恩怨、爱恨情仇、名利得失。命由心造,境随心转。在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5、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佛语禅心净化心灵)。
6、财富并非永久的朋友,而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
7、生活总是两难,再多执着,再多不肯,最终不得不学会接受。从哭着控诉,到笑着对待,到头来,不过是一场随遇而安。
8、一条路,人烟稀少,孤独难行。却不得不坚持前行。因为它的尽头,种着梦想。
9、痛苦的根源在于你的执着。什么是执着?就是你太在意你的感受,你总想抓住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总想留住跟你不同路的人,你总想别人会跟你一样的付出,结果事与愿违,该失去的终究失去了,该离开的终究离开了。一切皆空性。放下的好。
10、心如莲花,人生就会一路芬芳。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不如别人时,会心生嫉妒,失去从容;发生意外时,会心生慌张,失去镇定;痛失亲人时,会失去理智,心生绝望。只有内心安静祥和,才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心如莲花,就是在安静的岁月里面露微笑,摒弃内心的挣扎、邪念和虚荣,活得洒脱自在。
11、什么叫真正的放下?就是有一天,当你再次面对你过往的难堪、你憎恨恼怒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动念,坦然面对,一笑了之。即便别人在你面前,复述你过往种种不幸时,你仿佛是在听别人的故事,心里一丝涟漪都没有了。放下,莫过如此。
12、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13、(付出不求回报)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报,将会招来烦恼;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危则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业。
14、21)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5、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6、有缘躲不开,无缘碰不到。缘来则聚,缘去则散;随缘自适,烦恼自去。
17、最后一日,玄慈告诉叶二娘,他的未来在少林,不可能与叶二娘长相厮守。叶二娘心中虽然不舍,但她计算时日,觉得有很大的可能怀上身孕,心想有了我们的儿女陪着,自己也不会那么孤单。于是手抚着小腹,说我一开始便知道你会如此,但我始终心甘情愿。日后,我绝不会去少林打扰你。
18、(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19、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20、没有谁能左右你的情绪,只有你自己不放过自己,不要再熬夜了,谁心里没有故事,只是学会了控制。
21、在陡峭的拐角处有两尊佛,一尊没有头,一尊眉眼虽很模糊,身姿却非常美妙,我感觉到他是美的,我叫他无名佛。卢舍那太过高远,不能接近,而这伸手可触的感觉,比卢舍那更来得真实。因为模糊所以朦胧,我猜想他是微笑的,忧郁的,安静的,没有表情的,我强烈地感觉到他是美的,近距离的美,粗糙而细致的美,润而硬的美。远离了他,他却深印于心,没有理由。
22、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23、渐渐地感觉,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没法留在身边的人,都有他的道理。
24、每一棵大树的成长都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
25、所以时时刻刻感恩,每一刻幸福活着的自己,没有任何作为,但是在生命面前,我们可以不在乎其任何其他的东西。
26、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麼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所以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
27、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28、人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名利,生活得也许也是很快乐;还有更多的人是在平淡充实,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度过平凡的每一天,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29、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0、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32、(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孟」,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
33、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4、(圣人无梦)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35、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36、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37、(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38、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39、生命的豁然总会随着第一缕明媚到来。每日都有人离去,每日亦有人归来。无须纠结于离去,亦无须欣喜于归来。
40、(升华道德)道德的升华,关键在于「忍」。假如每个人都有一分忍辱精神,就不会凡事斤斤计较。
41、赞叹他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42、(时时心地现光明)心地若能时时现光明,与人坦诚相待,则不必怖畏人生道路有障碍,也无需担忧别人是否不利自己。
43、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详,死亦安详。”了。
44、(用「心」听话)听别人说话时,要以说话人的心态聆听--听年轻人的话,用年轻人的心态聆听;听老年人的话,用老年人的心态聆听--即得人事圆融
45、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46、13)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47、(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48、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9、先做人,再做事;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如果你做人做不好,做的事就不是人事。
50、压力太大了,往往是由于欲望太大了。所以,即使大家不能完全放下,至少也要懂得少欲知足,生活上一切随缘,不要让心中的贪欲过度膨胀。佛陀告诉我们,应该降低贪心、减少欲望,同时还要懂得谅解别人,不要稍有一点点不开心,就马上怨天尤人。以随缘的心来面对一切,如此才能活得自在。
51、不要为了一“和尚”毁了自己千年的修行。禅悟人生佛语经典句子人生如棋,恍若在那来回厮杀相互博弈的棋盘中令人随意摆布,纵使厌倦了这勾心斗角的世事,也终是无法逃离,因为你我,都只是棋子。回首经年往事,不堪思索随着一路坎坷纷至沓来,占满饱含泪水的匆匆时光,又匆匆留下一地长叹…、女人是水,淌在清溪河边浣纱的美。柔柔的冲刷着记忆的最深邃,我站在水之湄,翩舞了那一季羞涩的轮回,酣甜的口水流到了胃。
52、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