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一生简介
1、没能和并肩战斗了一生的伴侣认真地话别,一定是林徽因一生的遗憾吧。
2、梁思成知道林徽因爱美,就花了一周时间亲手为她制做了一面仿古铜镜。镜上镌文:“徽因自鉴之用民国十七年元旦思成自镌并铸喻其晶不珏也”。
3、就像上学时班上最“打眼”的女同学,打扮一下就要被说“臭美”,跟男生多聊几句就成了“有心机”。
4、和陆小曼相识在林徽因新婚后,徐志摩极度空虚痛苦的时候。陆小曼也是大家闺秀,才华横溢,其父师承日本名相伊藤博文。她本人也精通音乐,绘画,通晓多国语言,还擅长唱戏,小说和剧本也写得很好。只不过当时她也是别人的妻子,她的丈夫是北平驻哈尔滨的警察局长王赓,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夫妻俩,一个生性活泼,一个不苟言笑,再加上一个在哈尔滨,小曼则在北平,两地分居,才导致婚姻的破裂。
5、张幼仪: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小脚与西服》)(林徽因的一生简介)。
6、林生于1904年6月,8岁时移居上海,16岁时在英国剑桥求学,在那里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徐志摩。徐志摩可以说是林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他把林银辉带进了文学的殿堂,使林银辉的世界豁然开朗。1921年,回到中国继续求学。后来,徐志摩、胡适创办了诗社,林成为其中一员。1924年,林·赴美学习建筑,结识了未来丈夫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他们于1928年结婚。他们一起学建筑,一起学古建筑结构图,等等。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梁思成非常爱她。可以说他们过得很幸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林银辉开始逃亡。与此同时,她的好朋友徐志摩去世了,这对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革命胜利后,林回到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旅程。她的建筑成就也是在这个时候创造的。林于1955年因病去世。她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7、林徽因回国后又很快跟梁思成相恋,我想这大概是林徽因想借梁思成来忘记徐志摩吧。在林与梁的感情上,梁思成之父、徐志摩之师,梁启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知道徐志摩还热恋着林徽因,从柏林办完离婚手续回到英国,不见了林徽因,一定会找到国内。也是怕两人旧情复炽,使梁家下不了台,于是送梁、林二人去美国留学,避开徐志摩,想等他们把事情淡忘后再举办婚礼,其实这也是明智之举。其间,志摩还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8、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9、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10、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11、林徽因本想学建筑系,可是但建筑系不收女生,只好到美术系曲线救国,但却选修了几乎所有建筑系学生的专业课。更神奇的是,明明世美术系的学生,却在建筑系当学生们的助理教员,想想她的专业功底该有多牛。在建筑这一块,林徽因可以说是梁思成的引路人。
12、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着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13、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还感觉精神上的烦闷和焦躁。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诉之笔端,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14、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她抱病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与梁思成合作完成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并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15、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是年,林徽因还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16、要想出人头地,你就需要比其他人更加“不用心”|干货
17、残酷与治愈,冰火两重天,给你这个初夏的重磅阅读体验!
18、童年,她陪母亲住在后院,前屋常常传来父慈子孝、夫敬妻贤的笑声,母亲的院落却死一般的寂静。这个敏感的女儿,夹在爱她的父亲,与不被父亲爱的母亲之间进退两难,母亲常年被冷落的怅恨积攒成了无孔不入的怨怼,脾气越来越坏,性格也愈加偏执,她珍惜父亲的爱,却逃不开母亲的仇恨。
19、 这个诗集就整体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内容的发掘是不够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并非全是那么积极和健康。但从它的表现技巧看,“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陈西滢:《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诗的形式变化多样,有长诗,短句,自由诗,散文诗,更多的是对西方的诗式进行试验。这一时期,是徐志摩诗式的试验期,也是他诗歌技巧的磨炼期,他是在摸索和试验中显露出他诗人的才华和诗歌的独特风格的。
20、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21、 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启行赴美文》)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1918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他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是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也辗转波及到远隔重洋的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22、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全程担当翻译。两位诗人一见如故,吟诗、论诗一直到天明。
23、幼仪事业有成,还无怨无悔地照顾志摩的父母,抚养他的儿子。不过她一直恨的都是林徽因,而不是陆小曼,这也是人之常情。因为毕竟自己的丈夫的心里装了这个女人一辈子,而小曼在志摩的生命里不过是个后来者。幼仪直到50多岁才嫁给了一个姓苏的医生,晚年过得很安乐。
24、这对年轻的男女陪伴着须发皆白的老人,有人把他们的组合称为“岁寒三友”。林徽因是“梅”,徐志摩是“竹”,泰戈尔是“松”,一时传为京城美谈。
25、——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26、梁思成有着“工科男”特有的内敛与幽默。他在清华学堂练得一手好素描,喜欢跑步、跳远、攀爬和体操,还是管乐队的队长。
27、我猜想,徐志摩在对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也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新美感、新观念、新感觉,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
28、 徐志摩与诗本来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但现今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有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从尚能见到的有限的诗篇中,还可以约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
29、 小时在家塾读书,十一岁时,进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30、1931年11月份,志摩从上海飞往北京协和礼堂参加林徽因的建筑艺术讲座。我猜想当时可能也是因为生活过于窘迫,想省钱才去坐友人的免费邮机。半路上,在济南附近撞上山头坠毁。我想他去世也算是一种解脱吧,因为那时候,他跟小曼的婚姻也已经快走不下去了。如果没有这样的结局,我看他还是要离婚,回到追求徽因的起点,到时就不知道要伤害多少人了。他之所以会如此执着于对徽因的感情,我看大概就应证了那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珍贵的”,不是么?
31、时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公开征求校歌、校徽,最终选中由赵元任谱曲、刘半农填词的校歌,由林徽因设计的校徽。
32、之后又跟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迁居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33、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34、陈学勇: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
35、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Phyllis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36、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故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更为巧合的是,失事飞机叫“济南号”。蔡元培为其写挽联:
37、1904年6月10日,她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极品牛棚(牛人之棚),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与梁启超、胡适、徐志摩等当时的顶尖牛人都是好友;堂叔林觉民就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与妻书》的作者。
38、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39、费正清: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40、 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
41、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在宾大读书期间,林徽因已崭露出对建筑发自内心的热爱。
42、 此外,他的诗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这得力于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和比喻不仅与众不同,而且,他能把看来比较抽象的事理,化为生动、可感、可见的具体形象,象《毒药》、《白旗》、《婴儿》是三首内含哲理的散文诗,他也使出了艺术想象的本领,依仗这种特别的感受力去描绘事物。
43、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正式加入营造学社。风华正茂时,他们开启了毕生最重要的古建筑研究事业。
44、《林徽因文集》中收录了她写的一些散文、小说、诗歌,细细地读一读,你会发现林徽因多样的感情,但是不论是哪种感情,都如春日般照到人心里。
45、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乡怀国之情缠绕着他,于是在1922年8月离开欧上,启程回国。回国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经历两个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达上海。
46、拜访林徽因时,林徽因热情的说:“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激发了我想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使建筑百年不朽的理论。”
47、林徽因涉猎甚广,涵盖美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虽生活在动荡年代,但她始终清醒自持,一生执着于对美好理想的追寻。
48、 《志摩的诗》中,有一些是描写贫富悬殊穷人痛苦生活的诗篇。这类诗数量虽不多,但内容比较充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意义。《志摩的诗》中还有一些写景抒情诗,比如《沪杭车中》。
49、再说林徽因,比徐志摩小八岁,海宁人把她从志摩的生命里抹去的,但事实上她在徐志摩的生命里的确存在。其实他们很早就认识了,但却相恋在志摩去伦敦留学后。可能是因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总有孤单无助的时候,才使这个小女人闯进了他的生活。跟幼仪相比,她的确是要聪慧、漂亮得多。不可否认,我估计她的确喜欢徐志摩,不过那时也不过是少女朦朦胧胧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她的理智完全战胜了感情。她不愿做志摩的情妇,要他离婚。离了婚后她还是顶不住第三者的压力,抛下志摩回了国。当然这只是本人的猜测,至于林徽因为什么在徐志摩离婚后还要离开他,也没有人知道,至今可算是个未解之迷。
50、林徽因当时已经在病榻之上,但是接到任务后,她毅然决然挑起了重担,不仅是设计小组的领导者,也是小组设计思想的主要源泉。可惜的是,玉瑗国徽的方案最终没被选用。
51、1952年,梁思成和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委员。身边的许多亲友都劝她歇息一段时日,找个清净之处养病,可固执的林徽因依旧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52、至于陆小曼,也是悔恨不已,戒了鸦片,深居简出,终生素衣素服,清灯守节,闭门思过。不再踏足社交场所,还为志摩整理一些遗作,出版了几本诗集。
53、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54、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55、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为“徽因”。
56、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成婚。
57、同年秋天,梁思成与林徽因毕业回国,致力于祖国建筑事业。
58、而《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更是将这种忧愁和内心的悲伤传递了出来,虽然这种忧愁林徽因没有用很激烈的语言表露出来,但是却通过她细腻的描写,温柔的文字将这种淡淡的忧愁散发出来,让读到她文章的读者渐渐被这种感情所感染。了解到林徽因的人生后,我觉得这种忧愁一方面是因为受她母亲何雪媛的影响,因为她的母亲不受自己婆婆的喜欢,这种情形在幼小的林徽因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另一方面就是徐志摩的离世对她带来的影响,不论是自己导师的徐志摩还是作为喜爱之人的徐志摩的离世,对林徽因形成这种淡淡忧愁的文风有着巨大的影响。
59、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就都是驿站,将来启程也不再那么迷惘。
60、林微因在文学这一领域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她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在文学界得到了广大的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和认同。被当时30年代的人们称为“一代才女”。
61、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62、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63、 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时,他个人生活“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
64、这是她今后一生所执著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尝试。
65、陈从周: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楼今日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66、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67、而男人们,却把她当做解语花,争先恐后挤进她的“太太客厅”,他们都是那个年代最出色的男子,胡适、徐志摩、沈从文、萧乾、金岳霖、李健吾、朱光潜等等,把这样一批优质而成功的异性聚拢身边,至少,她不是个虚妄的女子。
68、须弥座,冥冥之中让林徽因结下了一段佛缘,那朵朵莲瓣退去尘世铅华,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静美。
69、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先后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连载《我们的首都》向公众介绍中山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五塔寺等古建筑,并主持复苏景泰蓝传统工艺。
70、当时建筑系的年轻讲师(后成为著名建筑师)哈贝森曾评价林徽因、梁思成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71、1921年幼仪到英国陪读时,志摩对她极为冷淡,但还是有了第二个孩子。当时徐志摩正在热烈地追求林徽因,因此要她打掉,幼仪不肯,独自去了柏林生下了孩子。还没有坐完月子,志摩追到柏林,几乎是逼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书,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竟然也毫无半点留恋,当时做的的确是太过决绝了一点。
72、 在事业上,她依然是一个高标。在自己的领域里叱咤风云,和丈夫站在同一个高度。
73、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
74、在访问北京期间,徐志摩邀请林徽因一起担当翻译。
75、婚期是为纪念二人景仰的宋代建筑学家李诫。他们的二儿子也起名为“梁从诫”即“跟从李诫”的意思。
76、1926年《蒙大拿报》曾访问林徽因,她说:“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
77、同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完成的《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林徽因应《新观察》杂志之约,在极短的时间里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如此成果,让人叹服到无言,或许这世上也只有林徽因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