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论语50则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译文)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12、(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解):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14、解读:社会秩序,仁是根本,而仁的根本又在于孝悌。有了对父母的孝和身边兄弟的友爱,然后推己及人,达成社会秩序的整体和谐。也就是说,一个懂得孝和敬的人,自然会在社会中安分守己,不会去做逆反的事情。
15、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译文)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17、(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18、(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9、(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20、(讲解):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22、☞读书不好的娃是来报恩的!校长这一段话刷爆朋友圈
23、(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24、(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比喻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25、(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6、(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27、礼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灵的自然感情。从孔子整体的角度来看,礼是外在的形式,而仁是内在的内容,没有仁的内容而徒有礼的形式,那么这个礼就没有了积极的意义,没有了价值。仁,又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了,仁的核心是爱,是对人要有爱心。怎么爱,前面也提到过了,不仅仅是亲人家人之爱,恋人之爱,它的基础是道德的理性和感情的真实性,是一种自觉的对于他人的尊重和爱护。精选论语必背有哪些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8、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2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0、(译文)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1、这时孩子小,别担心理解问题。这时的背诵,好比老牛反刍,先吃进去,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慢慢消化。别等理解了背,等理解力上来了,年龄就大了,可惜,那时背诵能力却下降了,背东西难了。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3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35、(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3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7、(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38、(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3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4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41、(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42、(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3、(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44、(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5、(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当仁不让于师。(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6、同样为大家提供本期的可打印电子版,后台回复“论语”即可下载哦~
47、(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4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杀身成仁) (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当仁不让于师。 (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5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1、解读:孔子日常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
5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杀身成仁)(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当仁不让于师。(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3、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54、(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55、(讲解):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56、解读: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57、(讲解):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5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9、(译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60、(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